國寶藝師推廣傳統工藝 即將失傳的「春仔花」變好時尚

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特別邀請國寶級藝師施麗梅,傳授製作春仔花的技法,讓民眾體驗纏花的工藝之美。(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提供)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5 月 04 日訊】台灣早期的婚禮中,新娘、婆婆、媽媽、媒人婆都會插上一朵紅色小花髮飾「春仔花」,但現在的婚禮多以白紗西式婚禮取代,但這項傳統已漸漸地被遺忘了。在母親節前夕,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特別邀請國寶級藝師施麗梅,傳授製作春仔花的技法,讓民眾體驗纏花的工藝之美。

纏花工藝在閩南地區俗稱「春仔花」,春與閩南語的「剩」同音,蘊含年年有餘的吉祥意。(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提供)
纏花工藝在閩南地區俗稱「春仔花」,春與閩南語的「剩」同音,蘊含年年有餘的吉祥意。(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提供)

順利世家美術館負責人塗英志表示,細緻典雅、色澤亮麗的「春仔花」,又稱「纏花」,是傳統民間的一項特殊手藝,已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列為我國傳統工藝。早期台灣新娘出嫁時,頭上會佩戴精緻典雅的纏花,俗稱「春仔花」,這次結合母親節,特別邀請彰化鹿港國寶級藝師施麗梅指導學員製作春仔花的技法。

細緻典雅的「春仔花」,以手工纏繞方式製作,需要精巧的手藝及耐心來完成。(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提供)
細緻典雅的「春仔花」,以手工纏繞方式製作,需要精巧的手藝及耐心來完成。(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提供)

法務部政務次長蔡碧仲說:施麗梅老師致力於推廣春仔花已有40年以上,除了長期推廣教學,同時融入創意時尚元素,讓逐漸失傳的春仔花藝術,更時尚多元,生活化,像是製作成金魚、蜻蜓和瓢蟲的胸針,髮夾,讓纏花工藝更普遍並為大家所接受,吸引更多人學習這項台灣的傳統技藝。

國寶級藝師施麗梅來嘉義傳藝,法務部次長蔡碧仲偕妻子黃淑英認識傳統技藝 。(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提供)
國寶級藝師施麗梅來嘉義傳藝,法務部次長蔡碧仲偕妻子黃淑英認識傳統技藝 。(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提供)

學員呂玉琴說:用綉線纏這麼小的紙片,真的很吃力,也才知道這朵春仔花有多麼可貴。

學員呂玉琴,展示她親手完成的小牡丹春仔花胸針。(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提供)
學員呂玉琴,展示她親手完成的小牡丹春仔花胸針。(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提供)

學員劉雅雯說,這項手工藝看似簡單,其實裡面有著太多學問,也難怪一朵市價都要上千元。

在國小任教的賴怡穎說,這朵花用紙片,細鐵絲為底,用綉線纏出來的牡丹花,足足花了四個多小時才完成,用來送給媽媽最適合不過,早期都是媽媽親手做給要出嫁的女兒,如今讓女兒做給媽媽更顯珍貴。

國寶級藝師施麗梅表示,「春仔花」以手工纏繞方式製作,工法細緻,需要精巧的手藝,將絲線纏繞紙片,搭配鐵絲與點綴,並透過纏、繞、捻、盤、綁等技法來完成,需要極大的專注力,才能將春仔花的瓣與葉纏繞出光滑表面。

纏花是一門需要細心、耐力以及創意的工藝。(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提供)
纏花是一門需要細心、耐力以及創意的工藝。(嘉義順利世家美術館提供)

施麗梅強調,春的發音在台語是剩下的意思,代表喜事有餘,福氣不匱乏。而每一朵春仔花都有不同的意義,像是新娘的春仔花上會有四顆石榴,代表雙雙對對,多子多孫。婆婆的春仔花上則會有象徵福祿壽的烏龜與鹿。這次做的小牡丹,代表花開富貴。早期新娘出嫁時頭上都要戴的春仔花,是媽媽親手製作送給要出嫁的女兒,代表著媽媽對女兒的疼惜、期望及祝福。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