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中共經貿施壓 立陶宛外長致函籲歐盟強烈介入

遭中共經貿施壓 立陶宛外長致函籲歐盟強烈介入(圖/新聞合成圖)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2 月 06 日訊】立陶宛允許設立台灣代表處引發中國一連串經貿施壓,更傳出貨物無法在中國進港清關。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今天致函歐盟官員,呼籲歐盟介入此事,採取強烈行動。
Politico報導,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6日致函給出身立陶宛的歐盟貿易執委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以及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
他在信中表示,中國以「前所未見的高強度」,對立陶宛施加「難以接受的」經濟壓力。
他在Politico閱覽過的這封信件中證實,立陶宛商品確實已經無法進入中國市場,立陶宛這個名字已被從中國的清關名單上刪除。
他在信中表示,「自2021年8月以來,立陶宛持續面對出於政治動機的經濟脅迫,很難不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最近的行為,視為那些脅迫的延伸」。
他表示,「PRC針對一個歐盟成員國的行為,會對歐盟整體,以及我們共同的貿易政策構成影響。我懇切請求你們代表立陶宛與中國當局斡旋,解決當前困境」。
藍斯柏吉斯強調「歐盟團結一致」的重要性,表示「歐盟層級必須採取強烈行動,以對中國傳達一項訊息,出於政治動機的經濟壓迫不僅無法接受,也不會被容忍」。
Politico指出,這場北京與立陶宛之爭,使得歐盟處於難堪境地。
立陶宛因為允許台灣在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引發北京頻以經貿手段施壓。北京隨後宣布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級。
立陶宛先前也退出中國與中歐及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立陶宛認為這個包含部分歐盟成員國的機制「製造分化」,構成中國分裂歐盟的因素。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
立陶宛發布印太戰略挺台 16次提台灣!
2023-07-06 19:40:39北約峰會下週將在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舉行。在此之前,立陶宛政府發布了印太戰略報告,內容中有16次提到台灣,顯示立陶宛重視台灣的程度。
-
台灣3部長訪歐中共跳腳 兩岸歐洲交鋒
2023-06-14 20:38:40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吳釗燮訪問捷克,預計會面新任總統帕維爾,帕維爾重申世界要團結一致、全力維護台灣的民主。同一時間台灣有3位部長級官員在歐洲訪問,包括經濟部長、數位部長。外媒分析,這是在中共總理李強首次訪歐前,兩岸在歐洲的較勁。
-
中共切割盧沙野無用 歐盟擬更新對中戰略
2023-04-25 20:47:20中共駐法大使館24日發聲明,切割盧沙野對前蘇聯國家失言言論。不過,歐盟外交首長波瑞爾表示,下次會議將針對6月歐盟高峰會的中國議題,備好立場文件為,並重新校準對中戰略。
-
立陶宛新政府首訪台 前外長也來訪
2025-01-13 07:45:23早安新唐人先來關心,台歐關係升溫,立陶宛國家危機管理中心負責人維特考斯卡斯,12日至18日率團訪台,這是立陶宛新政府首度組團訪台,將訪問多部會機關。另外,立陶宛前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伉儷,12日至16日首度訪問台灣。今天下午他將前往立法院,另外他還將會見總統賴清德,並到台灣大學與青年學子互動。藍斯柏吉斯任內時,立陶宛允許台灣在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並退出中共拉攏中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藍斯柏吉斯抵台時,還錄影片發聲。
-
歐中關係逆轉?馬克宏提解決中共結構性問題
2024-05-06 20:45:36歡迎回來。今天,中共黨魁訪問法國,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和法國總統馬克宏,舉行三方會談。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歐洲和中國正處於歷史交會點,需要解決結構性問題,包括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范德賴恩也談到中共市場准入不公以及過度依賴等問題,她並重申,歐盟決心停止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
-
捷克總統:中共價值觀不相容 歐盟需統一立場
2023-05-15 21:45:40歐洲是中共拉攏、分化的重要對象。歐洲國家對中國立場不一,捷克總統帕維爾日前接受專訪表示,中共的戰略目標和價值觀,與世界上所有民主國家都不相容,因此歐盟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夠與北京匹敵。
-
瞄準中共!歐盟達成協議將禁用強迫勞動產品
2024-03-06 12:57:22再來看到,中共強迫勞動的問題再次受到關注。繼美國在2022年禁止進口所有來自中國新疆的產品之後,外媒報導,歐盟週二達成協議,禁止使用強迫勞動製造的產品。此外,歐盟將監控世界各地有關強迫勞動的報告,並扣押和銷毀違反禁令的產品。歐洲議會內部市場委員會主席卡瓦齊尼表示:在新疆,強迫勞動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或T-Shirt最終會進入我們的商店,然後進到我們的家中。現在這已經成為過去式。歐盟將利用市場的力量,在全球範圍打擊強迫勞動。不過,這項協議還需要獲得成員國和歐洲議會的最終批准。
-
中國數據摻水 外界如何觀察?就看股市!若習真的關了股市?習可能退居二線 學習毛澤東解決經濟困境?中共國軍心不穩 內鬥壓不住?英對台戰略與美同盟!|吳嘉隆|陳世民|新聞大破解 【2024年2月5日】
2024-02-05 21:59:37中共喉舌人民日報2日刊文,標題所謂「整個國家都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氛圍」,遭到大陸網友冷嘲熱諷。同一天,中國A股大跌,大量股民網友湧入美國駐中大使館官方微博,喊話美國接管。中共可能關閉股市嗎?中共黨魁在天津回憶文革與包子,用意是什麼? 高盛調查,半數受訪的中國在岸投資者,給中國經濟展望打0分。中國經濟潰象怎麼回事? 中共1號文件,下令保住糧食安全、防止規模性返貧。中共1號軍令奇怪的連年不公開。輿論熱議,中共已經進入了歷史的垃圾時間,結局已經注定。 本次邀請到:資深政經評論家 吳嘉隆、台灣大學
-
中美洲首例!哥斯大黎加拒中共參與5G網路建設|寰宇掃描
2023-11-07 19:46:46 -
瞄準中共!歐盟達協議將禁用強迫勞動產品
2024-03-06 17:43:16再來看到,中共強迫勞動的問題再次受到關注。繼美國在2022年禁止進口所有來自中國新疆的產品之後,歐盟週二達成協議,禁止使用強迫勞動製造的產品。此外,歐盟將監控世界各地有關強迫勞動的報告,並扣押和銷毀違反禁令的產品。歐洲議會內部市場委員會主席卡瓦齊尼在發言中點名新疆,並表示,歐盟將利用市場的力量,在全球範圍打擊強迫勞動。這項協議還需要獲得成員國和歐洲議會的最終批准。
-
美國務院成立顧問小組 助盟友抗中共經濟脅迫
2024-04-29 20:01:20在美國成功幫助立陶宛對抗中共經濟脅迫之際,美國國務院成立了一個團隊,旨在協助盟友對抗中共以經貿為武器的霸凌行為。
-
德火車司機罷工6天創紀錄 經濟恐損失10億歐元|寰宇掃描
2024-01-24 19:50:40 -
范德賴恩提歐洲特色對中策略 分析:選擇性脫鉤
2023-04-19 17:27:04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週二它重申了對華策略,表示與中共打交道時,歐盟要制定獨具歐洲特色的方式。
-
前立國外長、圖根哈特 歐洲友台政要接力訪台
2025-01-14 07:50:05再來看到,歐洲挺台政要相繼訪台,在立陶宛政局輪替後,新政府首次率團訪台,另外,前外長藍柏吉斯也來到台灣,今天將會見總統賴清德。而另一位長年在國際挺台的英國下議院議員,前內政副大臣圖根哈特,也在週日抵達台灣。
-
接見歐議會訪團 游錫坤謝通過25項挺台決議
2023-07-27 20:03:34歐洲議會外委會訪問團,在今天(27日)中午,接受立法院長游錫?的接見以及款宴,游錫?致詞時,特別感謝歐洲議會過去兩年內通過25項友台決議案,此外也提醒世界民主陣營,要正視中共威脅。
-
歐盟將制定經濟安全計畫 阻中俄投資敏感產業
2024-01-24 19:49:06歐盟執委會預計週三公布相關計畫,希望加強歐盟的經濟安全,包括加強對外國投資的審查,以收緊對中共等競爭對手的出口和技術外流管制。
-
立陶宛外長:北約公報措辭將對中共更加強硬
2024-07-10 12:40:21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目前正在美國華府參加北約峰會。他在一場智庫的座談會中提到,他認為北約過去對中共的態度有錯誤的地方,這不但推動了俄羅斯的侵略,也讓中共找到了規避西方制裁的方式,助長了中共的軍事擴張。藍斯柏吉斯表示,北約還在針對峰會的公報進行談判,但他預估這次的文字會對中共更加強硬,跟去年相比會更有力道。另外,瑞典外長史特龍出席智庫論壇時也指出,北約應更關注印太地區,「瑞典非常支持北約在東京開設辦事處」。
-
立陶宛新政府首訪台 藍柏吉斯:延續對台政策
2025-01-13 20:23:22新聞首先來看到,歐洲挺台政要相繼訪台,在立陶宛政局輪替後,總理府副主任秘書暨國家危機管理中心主任 維爾曼塔斯率團訪台,此外,前外長藍柏吉斯也來到台灣,表示將延續挺台政策。而另一位長年在國際挺台的英國下議院議員,前內政副大臣圖根哈特,也在週日抵達台灣。
-
賴總統接見立陶宛前外長:台立同守民主自由
2025-01-14 13:21:18總統賴清德今天(14日)接見立陶宛前外長藍斯柏吉斯,並頒授勳章。藍斯柏吉斯在外長任內,大力推動立陶宛與台灣的關係,除了多次捐贈台灣疫苗,還允許以台灣為名設立駐處,是台灣重要的盟友。
-
歐盟首揭經濟安全計畫 應對中共威脅
2024-01-25 17:14:46歐盟執委會周三首次宣布經濟安全戰略,向成員國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加強對境內外投資的審查,並且對有潛在軍事用途的技術,實施嚴格的出口管制。另外也關注到研究機構把關問題。儘管未直接針對的敵對國家,但外界普遍認為,矛頭直指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