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退人數飆破2億 華人覺醒唾棄中共
【新唐人亞太台 2015 年 04 月 15 日訊】中國民心思變,4月14日,在海外中文媒體《大紀元》網站上,聲明退出中共黨、團、隊組織的人數,已經突破2億人,接下來的報導,帶您了解這場退黨大潮。
大紀元網站顯示,4月14號當天,有超過11萬人聲明三退,使得三退纍計總人數,突破2億。
當天,一位廣東民眾、用英文寫下三退聲明說,「我被中共宣傳所矇蔽,在70年代加入少先隊,後來我得知共產黨如何在海內外矇蔽數以千萬計的人,壓迫民眾、以維護其統治。我為所有被迫害失去生命的人流淚,在此宣佈退出共產主義所有組織。」
這波持續11年的三退運動,源自於2004年11月,大紀元發表社論《九評共產黨》。大紀元網站上的三退聲明顯示:有的民眾閱讀九評後,了解到被中共鎮壓導致6到8千萬人非正常死亡,感到震驚,因而退出中共相關組織;有的「三退」者,就是中共強制墮胎、強迫拆遷等野蠻政策的受害者;有的人表示無法容忍中共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行徑;還有的是體制內人士,厭倦配合中共造假欺騙;這些心路歷程,都記錄在他們的三退聲明中。
「資料視頻」李鳳智:「今天公開站出來,是想讓人們看到,在中共的國安系統內部,也有正義的聲音。」
三退義工王女士:「有反貪局的,當時我跟他說「三退」的時候,他馬上就表示答應了。我說給您用個化名退出來好嗎,他說不用化名,你就給我真名退出來吧。他說,這些年在這個位置上,我早就把共產黨看透了。」
三退,是退出共產黨、共青團、少先隊的總稱。如今,每天三退的人數平均超過10萬,大約是10年前的10倍。
前共產國家烏克蘭的媒體《烏克蘭青年報》,去年底撰文關注中國的三退大潮。在蘇共執政時期,烏克蘭也遭遇過人為導致的大饑荒,人權也遭到國家恐怖主義侵害。今年4月9號,烏克蘭議會通過歷史性決議,在該國禁止納粹和共產黨的標誌及思想。而今天中國民眾的三退大潮,也被視為共產黨在中國崩潰的訊號。
俄羅斯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安德烈‧皮?特考夫斯基博士:「我祝願退黨這一精神運動成功。有上億人脫離共產黨組織,我希望在未來的十年裡,會有更多億的人脫離這個犯罪組織,那樣,它將不復存在。」
三退人數超過2億,《大紀元》14號刊發特稿,稱億萬人「三退」,說明人們嚮往沒有共產黨的中國,為中國社會的穩步轉型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歷史巨變的隆隆聲已清晰可聞。
新唐人記者林瀾紐約報導
相關新聞
-
十一國殤日前3.4億人退出中共 亞洲主流聲援
2019-09-30 21:54:20中共十一70週年前夕,不但全球各地掀起反共大潮,中國民眾也累計有3億4千多萬人退出中國共產黨及其附屬組織。亞洲多國主流人士在十一之前,公開聲援中國人此項震撼中共高層的精神覺醒運動。亞洲政要亦紛紛表示,退出共產黨是追求基本人性的風潮,是幫助世界和平、復興中華文化,極權手段是擋不住的,全世界不能再忽略第二波全球去共化的浪潮。
-
《南方四賤客》提勞改營.活摘器官.退黨 中共急封殺
2019-10-06 09:17:41美國黑色幽默卡通片《南方四賤客》(South Park),是以諷刺時政著稱的美國黑色幽默卡通片,週三(10月2日),第23季第2集《中國樂隊》,內容觸及中共痛點:勞改營、諷刺北京小熊維尼、中共活摘器官、退出共產黨運動、新聞管制等,因直戳中共當局多個痛點。媒體報導,在中國大陸被中共封殺。
-
中國大陸網搜「退黨」激增 立委:2020或現「滅共潮」
2020-07-19 10:45:477月15日多家外媒報導,美國政府考慮全面禁止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其家人前往美國,已經在美國的要驅逐出境。中共聲稱有9200萬黨員,美政府內部初步估算,可能受到影響的中國人高達2.7億。台灣立法委員王定宇16日受訪談到趨勢觀察,中共的迫害,刺激了文明世界團結因應,2020年全球可能從「反共潮」走向「滅共潮」。
-
中共黨員、追隨者多染疫亡 李洪志大師點明生路
2022-12-23 18:18:22中共肺炎疫情在中國大面積爆發,不少中共黨員、知名人士逝世,人心惶惶。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此前在文章中警示,瘟疫「是來淘汰邪黨份子的」,並告誡世人遠離中共,趨吉避凶。
-
慶4億中國人三退 台北逾千人遊行民眾支持
2022-10-22 21:15:51全球掀起反共潮,在中國持續發酵。自2004年發起的退出中共黨、團、隊行動,今年8月,已有4億中國人三退。在全球10多個國家城市舉行慶祝活動,今天(22日)台灣台北也舉辦集會遊行,超過千名法輪功學員,場面熱鬧盛大,吸引民眾目光。
-
【免費報名】電影紀錄片《四億人的覺醒》放映會暨名家與談
2024-01-10 23:42:42導演李軍,歷經三年,調查、拍攝了來自歐洲、澳洲、美國、台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的十多位一線的三退義工;採訪了多位歷史學專家、學者、資深媒體人;以及全球退黨服務中心的普通義工。揭開了這段歷史,讓人真實的看見、感受到,一場震撼人心、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
【特稿】疫情海嘯再襲 誰能躲過生死大劫
2023-11-27 14:57:25從2019年年底中共病毒(新冠病毒,COVID-19)首度爆發以來,疫情跌宕起伏,持續蔓延。儘管三年多來中共官方多次給病毒起出不同的名稱以掩蓋疫情,但瘟疫從未真正停止或離開過。
-
禁中共黨員赴美?網民讚川普「反貪局局長」
2020-07-18 21:15:57川普政府正在考慮全面禁止中共黨員及其家人赴美旅行。消息傳出後,7月15,16號谷歌上關鍵詞「退黨」搜索熱度暴漲。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7號聲稱,美國這是在和14億中國人民作對,不過中國網民卻紛紛表示支持美國這個政策,還送給川普「反貪局局長」的稱號。
-
美國或禁中共黨員和家屬入境 「退黨」成熱搜
2020-07-17 22:11:46美國多個消息來源指出,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全面禁止中共黨員及其家屬前往美國,對於已經在美國者,還可能驅逐出境。路透社指出,討論此事的美國高級官員,已經釋出可能的總統令草案,但審議仍處在初期階段,還沒有將這個議題提交給總統川普。不過,消息已經讓退出共產黨,成為熱搜話題,還有中共黨媒說這「比中美斷交還嚴重」。
-
中共「百年」逢3.8億退黨潮 前黨校教授:或隨時瓦解
2021-07-01 22:48:397月1日,中共建黨百年,也是「全球退出中共日」。美國智庫(30日)刊發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文章,稱中共是紙老虎,在壓力下容易雪崩,喊話美國做好準備,因應中共突然瓦解。外媒(23日)報導,引述學者談到中共如同蘇共,已出現退黨潮;蔡霞表示,中共體制內人士,是可能拋棄共產黨外殼,她認為,六到七成中高層官員,完全知道世界大勢所趨。
-
「退黨證書」可線上辦 中國人紛退黨自保
2020-10-07 12:58:18美國移民局日前發布新移民政策指南,明確表達禁止共產黨員入籍美國。全球退黨服務中心主席易蓉指出,最近接獲有關如何辦理退黨的詢問度激增。十多年來,在大紀元網站上以化名退黨的人數已經來到三億六千萬,而現在,越來越多中國人願意用真名,申請 退黨證書。
-
3億5千萬勇士三退 雪梨集會各界支持
2020-02-03 20:56:51自《大紀元時報》於2004年發表社論《九評共產黨》以來,已經有3億5千萬人聲明退出中共黨團隊。上週五(1月31日),雪梨部分法輪功學員舉行集會,聲援退出中共黨團隊的三退大潮,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
-
多倫多聲援3.4億人三退 民眾:天滅中共
2019-09-30 21:34:14在中共竊權70年之際,居住在多倫多的華裔民眾,週六聚集到當地的中區唐人街,聲援全球3億4千萬人退出中共的黨、團、隊組織。來看報導。
-
《四億人的覺醒》紐約全球首映 觀眾當場三退
2023-09-19 13:12:27全球退黨服務中心和電視製片人李軍,聯合製作的「三退大潮」紀錄片——《四億人的覺醒》,在紐約法拉盛全球首映,許多觀眾當場都當場舉手,表示要退出中共。
-
七一退黨日近四億三退 學者:愛中國脫離黑幫
2022-07-01 22:14:35七月一日中共建黨日,也是全球退黨日,7月退黨月,退出中國共產黨相關組織的退黨潮、三退潮,可能在7月下旬將累計突破4億人。學者明居正(1日)受訪表示,三退運動對中國與世界影響深遠,他提醒華人,務必分清中共與中國。
-
全球去共化 推特前CEO籲「滅中共」輿論擴大
2022-08-08 08:10:48早安新唐人先來關心,中共升高台海情勢,國際高度關切譴責之際,推特創辦人、前首席執行官傑克‧杜錫轉推了有關中共嚴酷「清零」的採訪訪問,然後發文說 「End the CCP」,翻譯是結束中國共產黨。第二天他的發文得到至少九千多次轉發,四萬七千人點讚,還有幾千條評論。
-
衛生幹部聲明退黨 李傳良:體制徹底腐敗
2021-01-01 21:10:05下面來看在退黨浪潮下,中國民眾的退黨心聲。
-
前中國雞西市副市長公開退黨 在洛杉磯發聲
2020-08-21 16:13:15前中國雞西市副市長李傳良,近日接受洛杉磯新唐人大紀元採訪時表示,願意退出中共黨團隊,並希望民眾站出來發聲,來看一下他的故事。
-
國台辦「非主流民意說」遭諷 台大選助推中國人退黨
2024-01-17 20:09:23台灣大選落幕當天,中共國台辦發了一個通告,聲稱民進黨不代表台灣的主流民意,意外引發中國網友反諷。而選舉前後,中國大陸不斷有民眾在退黨網站聲明退出中共黨團隊組織。他們從譴責中共介選,到提醒台灣人警惕,最終為台灣人沒有屈服於中共而欣慰。
-
推特創辦人表態End CCP 各界響應「滅中共」
2022-08-09 10:42:24自2006年問世的推特,在全球約有2.3億用戶,但在中國、北韓、俄羅斯等國家遭到當局封鎖。推特聯合創辦人杜錫近日一則推文「結束中國共產黨」,引發輿論效應,包括流亡海外的中國和香港民主人士,以及各國政要都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