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川的林肯項目瀕解散 川普黨內人氣超越雷根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2 月 19 日訊】由共和黨人與前共和黨人成立的反川普組織「林肯計劃」,近日因為創辦人約翰‧韋弗的性騷擾醜聞,引起極大爭議,成員紛紛請辭,有解散的趨勢。另外,最新調查指出,有36%的共和黨人認為川普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總統,同樣的調查,川普是雷根18%的支持度兩倍。另外,有75%的共和黨受訪者認為,川普應該繼續在共和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反川普組織「林肯計劃」(The Lincoln Project),近日因為創辦人之一約翰‧韋弗(John Weaver)的性騷擾和資金管理不善等醜聞,備受爭議。「林肯計劃」的成員相繼辭職,甚至瀕臨解散。
美國保守派作家 Ryan Girdusky(2021.2.16):「紐約時報1月31日的報導,約翰‧韋弗曾經聯繫一名14歲少年。這是他第一次被指控性騷擾未成年人。我要在這裡說的是,我與另一名未成年人取得了聯繫,他也被約翰‧韋弗性騷擾過,他不願曝光他的姓名,因為他至今尚未成年。」
「林肯計劃」有8個共同創辦人,包括川普顧問凱莉安.康威(Kellyanne Conway)的丈夫喬治‧康威(George Conway)、前共和黨策士史蒂夫‧施密特(Steve Schmidt)、前新罕布夏州共和黨主席 珍妮弗‧霍恩(Jennifer Horn)等人,他們在共和黨內部以擊垮前總統川普為目標,於2019年12月成立,爆發醜聞後,成員相繼發布聲明請辭。喬治‧康威和「林肯計劃」的發言人巴德拉(Kurt Bardella)甚至在推特上表示,「林肯計劃」結束了。共和黨內反川組織面臨解散,支持川普的聲音似乎也越來越大。根據美國奎尼匹克大學(Quinnipiac University)15日發佈的民調,有75%的共和黨受訪者認為,川普應該繼續在共和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美國第45任總統 川普(2021.2.17):「我們有巨大的支持,我看到民調數字高漲,你可以看到我是唯一一個被彈劾後,(民調)數字上升的人。這個數字非常好,也非常高,我認為高過(2020年)選舉之前。」
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葛蘭姆(Lindsey Graham )16日表示,美國前總統川普是共和黨在2022年選舉中,贏回國會參議院的關鍵人物。聯邦參議員史考特(Tim Scott)17日也說,他認為川普仍然是美國政治人物中,最具影響力的人。
新唐人亞太電視 張芮甄 綜合報導
更多新聞:
相關新聞
-
川普卸任滿月 美媒稱擴大共和黨選民根基聚焦復出
2021-02-26 16:08:40美國一年一度的保守政治行動會議,25日開幕。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將在會議的最後一天,美東時間2月28日發表演講。新唐人電視也將會為您全程翻譯直播,雖然川普卸任滿月,但分析指出,川普正持續擴大共和黨的選民基礎。
-
美參議員強生談共和黨未來 反對麥康奈言論
2021-02-17 20:54:40美國前總統川普遭到第二次彈劾,上週在聯邦參議院獲判無罪。但是,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卻在上週六,投書美國媒體,暗示川普要為1月6日國會衝擊事件負起刑事責任。共和黨籍參議員強生,則出面指出,麥康奈的言論無法代表大多數共和黨人。
-
川普律師秀影片回擊 警告彈劾案對美國深遠危害
2021-02-10 12:59:08前美國總統川普遭到民主黨人士的二次彈劾,參院首日審理在今天台北時間凌晨兩點多展開,主題是辯論這次彈劾是否符合憲法,川普律師會上展示影片,擔心彈劾案被政黨拿來打壓異己,對美國會有深遠危害。
-
民調析川普選民團結信念 小川普發影片:還沒結束
2021-02-09 20:50:44英國民調機構「輿觀」公布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在2020年投票給川普的選民中,有三分之二表示支持川普勝過支持政黨。另外,川普長子二月初在社群媒體上,鼓勵川普的支持者們,川普及其團隊還在繼續進行保護美國利益的行動。
-
彈劾案再交鋒 米勒:川普不會出席下週審訊
2021-02-05 12:59:53美國國會參議院下週,將進入川普彈劾案的審訊流程。一些民主黨人認定,川普對國會上個月發生的衝擊事件「負有單一責任」。4日,彈劾川普的民主黨議員代表拉斯金,發出公開信,要求川普出庭宣誓作證。川普辯護律師在當天做出了回應,重申這項彈劾違反美國憲法,並說拉斯金這封信是公關噱頭。川普資深顧問也向媒體表示,川普不會出席彈劾審訊。
-
川普律師提78頁辯論摘要 彈劾案9日開始審理
2021-02-09 13:07:03美國聯邦參議院將在美東時間9日,開始審理前總統川普的彈劾案。8日,川普的辯護律師向法院提交了一份78頁的文件,指出眾議院民主黨人這起針對川普的彈劾案,違反美國憲法,並且故意扭曲川普的演講內容。
-
川普預言共和黨席次將破紀錄 要中共賠償疫情鉅款
2021-11-13 20:55:36前美國總統川普,出席共和黨國會委員會演講,川普認為只要共和黨團結一致,2022將可望奪下美國史上最高的國會席次,屆時中共將為病毒疫情賠上數兆美元,也將因為不公平的貿易行為,被處以新的關稅懲罰。
-
川普在佛州見共和黨領袖麥卡錫 辦公室發布聲明與照片
2021-01-29 08:17:45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卸任後,在佛州成立前總統辦公室,後續動態受矚,美東28日川普在佛州會見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稍早川普辦公室發布照片與消息聲明指出:川普總統的支持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大,這比任何時候都重要。聲明還說,川普總統同意與麥卡錫領袖合作,幫助共和黨在眾議院在2022選舉取得國會多數,而且工作已經開始。
-
你被屏蔽而不知?Facebook政治審查方式飽受議論
2021-05-07 13:39:24Facebook獨立監督委員會近日投票通過,繼續停用美國前總統川普的Facebook帳號。共和黨參議員海格堤表示,需要通過他提出的自由言論法案,取消通訊中的230條款以防止政治審查。而近年來,Facebook的內容審查越來越嚴格,審查機制逐漸引起用戶質疑。
-
《星戰》女星因政治言論遭解僱 續對抗「取消文化」
2021-02-17 20:57:11近日,美國迪士尼子公司盧卡斯影業高調宣布,解除與美國女演員吉娜‧卡拉諾的合作關係,理由是吉娜‧卡拉諾社群網站上傾向保守派的政治評論,冒犯了他人的文化和宗教身份。但是,保守派網站「每日連線」創辦人、同時也是猶太人的夏皮羅卻指出,這是好萊塢左派對吉娜‧卡拉諾的「取消文化」行動。
-
美期中選舉衝刺 川普站台賓州提中共脅台灣
2022-09-05 16:36:56美國2022中期選舉各州的初選絕大多數已經結束,民主黨和共和黨在參眾兩院的候選人相繼出爐,兩黨目前都在為11月大選的最後衝刺做準備。9月3日,美國前總統川普在賓州集會演講,會上他還提到,共軍威脅台灣,川普說,沒有人比他對中共更強硬。
-
傳川普週四在佛州 接見眾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
2021-01-28 13:08:01再來關心,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卸任後,在佛州成立前總統辦公室,後續動態受矚,今天多家美國媒體都轉載報導,指出川普將在美東時間28日,與共和黨眾院領袖麥卡錫見面。
-
民主黨HR1法案被自家議員反對!參院難通過
2021-03-09 13:03:22美國民主黨人推動H.R.1法案,被質疑把2020大選爭議作法合法化、常態化,被共和黨人批評「違憲奪權」。聯邦眾議員湯普森,是唯一一位在眾議院投反對票的民主黨議員,他聲明表示,自己是聽從選民的聲音做出這決定。H.R.1法案已在眾議院通過,將送入參議院審議。外界預期,這項法案無法在參議院順利通過。
-
川普:當選後將在美國趕走共產主義
2023-05-25 13:31:13美國前總統川普週六(3月4日)在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年度大會上演講,表示如果再次當選美國總統,會將共產主義趕出美國。
-
蓋茨願棄議席為川普辯護 共和黨人:團結反對彈劾案
2021-02-05 21:53:03繼續關心,這個月8號,美國參議院將對前總統川普展開彈劾審判。共和黨參議員葛蘭姆表示,共和黨人會「非常團結」地否定川普的第二次彈劾審訊。共和黨眾議員蓋茨則自告奮勇,表示願意放棄眾議院席位,在參議院為川普辯護。
-
2020選舉爭議恐常態化 美20州總檢察長譴責HR1違憲
2021-03-05 20:43:42關心美國政壇消息,美國民主黨人,在美東時間3日晚間,以多數席位優勢,在眾議院通過了H.R.1選舉改革法案。在進行投票表決的前幾個小時,來自20個州的總檢察長連署了一封公開信,譴責H.R.1法案有一系列違憲的爭議條款。
-
美國民主黨推新選舉法案 16州州務卿反對
2021-02-27 16:34:04再來看到,美國民主黨人正在推動一項新的法案,試圖授權聯邦政府從各州拿走憲法所賦予的管理選舉程序的權力。這個舉動已經引發16個州的州府官員強烈批評和反彈。
-
川普批媒體「無視」拜登摔倒 預測賀錦麗很快接總統
2021-03-24 21:06:23美國前總統川普,日前接受媒體訪問,針對拜登在樓梯上跌倒的事件做出了回應。川普也對拜登的精神狀況,表示擔憂,不排除副總統賀錦麗,在未來會因為拜登的健康狀況不適任,而成為繼任的美國總統。
-
拜登撤「川普防線」 新能源政策是否給中共輸血?
2021-01-26 07:12:32美國第46任總統拜登20日剛上任,就簽下了多項行政命令,大改川普執政時期的政策方向。包括廢除美加輸油管計畫、重返巴黎氣候協定,以及終止川普為保護美國電力系統安全,而禁止購買有風險的他國設備,所下的行政令。但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批評,拜登並沒把美國人民的權益擺在第一位。這些政策只會讓中共從中獲利。
-
蓬佩奧積極運作 或參加2024總統大選
2022-04-01 16:52:02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正在積極準備參與2024年總統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