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例確診醫師隱形缺氧亡 康復者注意缺氧後遺症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6 月 11 日訊】台灣疫情升溫,9日一名確診死亡個案,是70多歲的三重基層診所醫師,疑似因為「隱形缺氧」倒臥家中,緊急送醫仍不治。指揮中心昨天(10日)證實,這是台灣首例染疫死亡醫師。相關細節還在了解中。對於康復的確診者,專家也提醒,要注意缺氧的後遺症。

    截至10日,台灣確診12222例,有361人死亡。其中,一名到院前的死亡個案,是70多歲的三重基層診所醫師,疑因「隱形缺氧」倒臥家中,緊急送醫仍不治。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證實,是台灣第一例染疫死亡的醫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 莊人祥(2021.06.10):「我們會再去了解,那看起來是7天前,就是死亡前7天前,有接種過AZ的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 羅一鈞(2021.06.09):「在家裡面要監測他的血氧濃度,如果說有低於95%,小於等於94%的話,那就應該要立刻跟我們119,或者是防疫的專線來聯繫,趕快來安排這個送醫。」

    不少輕症和無症狀確診者,在隔離等待就醫前,出現「隱形缺氧」。根據指揮中心資料顯示,5月11日到6月7日的296例死亡個案中,有35位是到院前死亡,比重達11.8%。一名曾到台灣留學的馬來西亞留學生表示,在4月確診後,因肺部留下後遺症需要戴著氧氣機、隨時監測是否缺氧。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 李秉穎:「細菌感染或是新冠病毒感染,如果破壞肺臟非常得厲害,導致肺部纖維化已經,沒有足夠的肺泡去提供,換氣的功能的話,就有可能一段時間變成慢性肺病,他有長期一段時間是需要用氧氣供應。」

    指揮中心指出,專家學者探討,隱形缺氧是最有可能導致年輕人或年長者,在家缺氧猝死的情況。而且在發生隱型缺氧之前,不會有明顯徵兆。另外,也有醫師提醒,如果出現手指發青、無法深呼吸、胸悶、換氣快3倍等症狀,就應立即就醫。

    新唐人亞太電視 曾奕豪 李晶晶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