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氣氛最冰冷 法媒:被詛咒的北京冬奧

北京冬奧4日登場,法媒以「被詛咒的奧運」為題,形容這是史上氣氛最冰冷的冬奧,不僅世界各國,連自家人都沒有喜悅之情,從花費、環保、抗疫到人權都遭到批評。示意圖。(圖/GettyImages)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02 月 02 日訊】北京冬奧4日登場,法媒「重點週刊」以「被詛咒的奧運」為題,形容這是史上氣氛最冰冷的冬奧,不僅世界各國,連自家人都沒有喜悅之情,從花費、環保、抗疫到人權都遭到批評。
「重點週刊」(Le Point)1月31日報導,為慶祝並展示權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計代價,決心要舉辦這場於2月4日開幕的冬季奧運。然而這場賽事,卻幾乎沒人歡迎,連無法買票進場觀賽的中國人民都意興闌珊。
週刊指出,由北京舉辦的決議一度引發爭議,國際奧林匹克執委會於2014年7月確定6個候選城市,但其中4個因各種原因紛紛退出申辦,最後只有中國北京和哈薩克阿拉木圖(Alamatu)競爭,期間電子投票系統在過程中失靈,只能改為人工投票,最後北京以44票對40票勝出。
北京2008年舉辦夏季奧運,是至今唯一舉辦夏季與冬季奧運的城市。許多觀察家認為,中國把這次賽事作為宣傳中國勝利的場合,而非奉獻給運動精神。
呼籲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的法國參議員葛托蘭(André Gattolin)向重點週刊表示,「奧林匹克精神不再是存在目的,而是彰顯了中國想讓北京成為世界中心的企圖」。
報導指出,北京冬奧曾以低預算為賣點,最後卻背道而馳。中國最初預算僅為14億歐元(約合新台幣445億元);不過根據美國媒體「商業內幕」(Insider)調查揭露,北京帳單上少列了好幾筆建設開銷,真正金額應為34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1.07兆元),是預算的24倍。
加上北京先天條件不佳與降雪不足,2022年北京將成為史上首場使用100%人造雪的冬季奧運,製造近1.85億公升的人造雪,遭到環保人士批評。
中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再起,中國政府堅持採取極端嚴格的清零策略。費加洛報(Le Figaro)昨天報導,許多法國選手表示,在當地移動會由警車開道,行動遭到工作人員或警方監看,「感覺自己被視為危險罪犯」,規範比半年前的東京奧運嚴厲許多。
此外,2022北京冬奧更是籠罩在人權爭議的烏雲下。美國因中國對維吾爾族進行種族滅絕而發起外交抵制,英、澳、加、紐、日以及歐洲的荷蘭、丹麥與立陶宛,或祭出外交抵制,或宣布不派官員出席。
主辦國威脅運動員參賽期間不得提及中國人權否則會遭報復的宣言也讓人感到憂心,因為政治中立與限制運動員發表意見毫無關聯。運動員迫於無奈,只得噤聲。
拒絕外交抵制以免觸怒中國的西方大國如法國,最終大多選擇派出最低限度的官方代表團。1月30日,法國國務秘書波恩(Clement Beaune)在專訪中證實,將如外界預期派出體育權理部長馬拉希尼亞努(Roxana Maracineanu),但「絕不會出席開幕」。
報導分析,2年後將換巴黎奧運登場,法國不願在這時與中國作對,但是也不想太過親近這個如同「專制政權大型舞會」的北京冬奧。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
關注人權 德國冬奧雙金選手:再也不去中國
2022-02-18 11:39:39在北京冬奧拿下兩面金牌的德國選手蓋森伯格返國後表示,自己猶豫了很久才決定要參賽,準備時也盡量不去想人權問題,不過她說,「未來再也不去中國」。
-
冬奧雙金選手批中共侵犯人權 不應舉辦奧運
2022-02-15 09:20:04瑞典選手馮德波在北京冬奧會上獲得兩枚金牌。他在回國後公開表示,讓中共這種嚴重侵犯人權的國家舉辦奧運會,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
-
北京冬奧收視率創新低 外媒:中國人權議題是關鍵
2022-02-12 22:51:08歡迎回來,北京冬奧在爭議聲中舉行。外媒指出,北京冬奧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收視率最低的奧運,跟上一屆韓國平昌冬奧相比,收視率下降了43%。報導指出,因為中國的人權問題,使得人們不想看體育比賽。而中國人權,也成為參賽選手必須面對的受訪議題。
-
羽生結弦冬奧寫歷史 陳巍摘金曾關注中國人權
2022-02-11 13:34:05北京冬奧男子花式滑冰比賽結果昨天(10日)出爐,挑戰3連霸的日本名將羽生結弦,在長曲項目一開頭就挑戰4周半跳(4A),卻連2次跌倒,因連續失誤獲得第4名。但他挑戰前所未見的4周半跳(4A)雖然落地跌倒,不過國際大賽首獲判定為旋轉角度不足的4周半跳(4A)。金牌則由美國華裔選手陳巍以332.6分高分拿下。陳巍的父母是來自中國移民,從小展現在花式滑冰上的天分。另外,陳巍對中共踐踏人權的行為持反對立場。去年10月,陳巍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採訪時曾表示,外界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國人權問題,奧運會將使這個問題得到
-
美脫口秀批谷愛凌 跟隨影視名人向中共磕頭
2022-02-21 15:52:19美國出生的滑雪選手谷愛凌為中共出賽北京冬奧,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比爾馬赫列舉約翰西南、湯姆克魯斯、詹姆斯等名人,批評他們為了賺錢忽視中國人權問題,形同磕頭。
-
封號抓人判刑 中共為保冬奧「好瘋狂」
2022-01-29 23:54:47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中共不遺餘力的抓人,封鎖微信(WeChat)帳號,甚至重判無辜民眾。一名大陸前公安表示,中共現在「好瘋狂」。
-
北京冬奧開幕 跨國議員籲勿忘中共威嚇台灣
2022-02-04 21:47:10北京冬季奧運今天開幕,串連全球5大洲約250名議員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呼籲各界勿忽視中共的人權劣跡,以及北京對台灣、立陶宛、香港的威嚇脅迫。
-
拉脫維亞雪橇隊教練 在北京揭中共活摘器官罪行
2022-02-24 08:06:31兩屆奧運銅牌得主、現任拉脫維亞雪橇隊教練 魯本尼斯((Martins Rubenis)),在冬奧賽事結束後,在北京向外媒揭露中共活摘法輪功學員以及良心犯器官的罪行、譴責中共踐踏人權。魯本尼斯已經安全順利返國,請看我們拉脫維亞記者站的專訪。
-
直播冬奧開幕 荷蘭記者遭中共便衣粗暴驅離
2022-02-05 21:27:08北京冬奧會2月4日正式開幕。有荷蘭記者在北京體育館外進行電視直播時,被中共便衣拖走驅離,導致連線中斷。有分析指出,這一畫面再次向全球展現了中國真實的人權現況。
-
雪橇奪金後被問中國人權 德女將:離境再評論
2022-02-10 13:14:32德國女子單人雪橇金牌得主蓋森伯格,在北京冬奧登場前曾嚴厲批評中共,但她昨天表示,她必須小心注意發言的時間點與地點,會等到離境後再對中國發表評論。另外,對於北京冬奧4日開幕以來,還沒有人提及中國人權議題,記者問蓋森伯格是否對此感到意外?他回答,會不會對人權發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蓋森伯格8日在女子單人雪橇奪金,完成冬奧3連霸,預計在3天後離開中國。
-
國際奧會成員捍衛中共 調查揭露幕後利益糾葛
2022-02-07 17:02:54近幾週甚至近幾個月以來,可看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成員不斷捍衛國際奧會對中國人權議題的態度,但深挖這些成員的企業利益,可以發現他們與北京的連結超越體育。
-
北京冬奧開支龐大 恐加劇中國經濟困境
2022-02-08 16:06:59新年伊始,中國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數據雙雙回落。外界認為,北京當局投注於冬奧會的龐大開支,可能會加深中國經濟的危機。
-
「徐州八孩母親」揭黑幕 官方藉口防疫阻人進村|中國一分鐘
2022-02-05 21:21:32近日,江蘇徐州八孩母親被鎖鏈拴在陰冷小黑屋的影片流出後,迅速在網路發酵,掀開了中共治下「拐賣婦女」、「強姦」、「輪姦」等多重黑幕,引發國際輿論撻伐。當局已啟動所謂的「維穩」程序。網傳影片顯示,當地官方以「防疫」為名阻止網友進村探訪。
-
中共鐵腕清零 健康碼成監控數據庫
2022-01-29 23:56:00冬奧前中國的疫情「撲而不滅」,眼看將要開幕了,北京極端疫情管控也更加嚴厲,凡是近期買過感冒藥的人,都被大數據找到,「健康碼」轉為黃色,必須接受核酸檢測後才可重啟。
-
傳部分選手將杯葛北京冬奧開幕式 美表態支持
2022-02-03 11:29:01北京冬奧開幕在即,傳出多國選手策劃杯葛開幕式,聲援人權遭中國侵犯人士。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今天對此表態支持,強調美國選手有權在符合奧運精神與章程下,自由表達意見。
-
北京冬奧場外暗藏血腥 鄰近多處中共迫害人權地點
2022-02-11 17:23:02北京冬奧4日在爭議聲中開幕,國際社會因中共政權惡劣的人權紀錄,質疑北京當局舉辦奧運的資格。距離北京奧運場館的不遠處,更被披露,還存在著多個關押良心犯的監獄和拘留所。
-
日本疫情升溫 首度單日新增9萬例確診80死
2022-02-02 19:19:27日本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延燒,今天新增確診病例首度突破9萬例;通報死亡80人,都創單日新高。
-
冬奧會即將開幕 選手陽性病例大增 外界關注
2022-02-01 19:12:272月4日北京冬奧運會將開幕,目前世界各國的運動員抵達北京時核酸檢測陽性大幅度增加,引外界關注。專家認為其中有國內外核酸檢測標準不同,以及中共政治因素等原因。
-
兩次北京奧運 背後中國人權悲劇不斷惡化
2022-02-05 21:27:25通常,每逢有重大政治活動或一些讓中共敏感的紀念日,中共當局就會加大所謂的「維穩力度」,今年的冬季奧運會也不例外,與2008年北京舉辦的夏季奧運會相比,如今的中國人權狀況是越來越糟糕。外媒報導,在北京的異議人士遭中共限制人身自由,最長至3月下旬。
-
憂網路安全 美FBI籲選手勿帶私人手機赴北京冬奧
2022-02-02 15:24:50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以可能的「惡意網路活動」為由,呼籲參加北京冬季奧運的運動員不要攜帶私人手機,改用拋棄式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