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7月CPI、PPI萎縮進出口下降 通膨風險增

【新唐人亞太台 2023 年 08 月 09 日訊】消費、出口和外資,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在中國CPI陷入負增長,民眾消費低迷之際,中國7月份的出口和進口,也是連續第三個月下滑。

中國海關總署週二(8月8日)發布數據,7月份中國的出口總量大跌14.5%,這是自2020年2月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出口最大的單月跌幅。

其中,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量分別暴跌23%和21%;中國對東盟的出口量也暴跌21%。

相比之下,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7月卻同比大漲52%,顯示在俄烏戰爭及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中俄兩國日益緊密的經貿關係。

不過經濟學家指出,中俄兩國的貿易量只相當於中美貿易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對俄出口的增加,無法扭轉中國整體出口量的下行趨勢。

分析認為,全球通脹高企,普遍加息,使西方國家經濟缺乏動力;加上疫情後,西方民眾已將消費重點從商品轉向服務,都促使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減少。

國際事務評論員 唐浩:「美聯儲持續加息和全球多數國家面臨通貨膨脹,導致市場需求疲軟,是出口大跌的一項主因。但是地緣政治的對抗導致全球重組供應鏈、對中國「去風險化」也同時在起著作用。」

從出口目的地來看,中國出口衰退最多的地區是歐美國家以及澳洲、新西蘭,而這些國家都是正在重組供應鏈的主要國家。

國際事務評論員 唐浩:「從出口商品類別來看,中國服裝、紡織和機械設備的出口下降,反應的是國際市場需求疲軟,但是包括半導體、稀土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都大跌兩位數以上,這說明了國際社會正在把中共挪出高科技供應鏈之外。簡單說,美聯儲加息、國際性通脹以及中共搞垮對外關係,正是拖垮中國出口經濟的『三駕馬車 』。」

長期以來,外資、消費和出口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但中共疫情期間嚴苛的「清零政策」,讓外資紛紛撤離;解封後,中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百姓荷包縮水,消費疲弱;如今,出口又大幅下降,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6月份低迷的CPI、PPI數字,也反映了中國經濟停滯不前的現狀。

國際事務評論員 唐浩:「現在7月份進口還在下降,這預告了接下來中國不但消費緊縮、需求緊縮、生產也緊縮,而且很可能會出現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會導致中國經濟走向較長的衰退。」

8月9日,中共統計局將公布7月的生產和消費物價指數。經濟學家擔心,新數據將進一步削弱中國經濟信心,讓中國經濟陷入一個「弱需求與低價格相互支撐」的惡性循環。

新唐人電視台記者 金石 紐約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