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少子化成經濟新常態 王伯達:凜冬將至

AI與少子化新常態 王伯達:經濟凜冬將至

【新唐人亞太記者沈唯同報導】財經顧問暨作家王伯達16日出席座談會,以「AI時代,全球經濟新常態」為題分析。他表示,從2007年的次貸風暴到今年,全球有兩大謎題,一個是會不會有金融海嘯?第二個是全球通貨膨脹,為何始終無法提高?他認為得從幾個層面來看,包括AI人工智慧發展,以及長期少子化現象。

王伯達指出,歷史上,曾有三次時期談論到AI,包括1962 、1997、2017都大幅討論,前兩次因為人工智慧只用在下棋應用,並沒有獲得太多討論,但這次的人工智慧發展,相較過往不同。科學家選擇讓電腦自主運算學習,以大數據「見多識廣」學習方式,讓AI快速成長,幾器學習的概念,尤其在網路時代的時候,數據更多。「演算法的感變,數據越來越多,運算能力越來越強」。

王伯達認為,AO短時間內就已經發生,取代了人類工作。例如很多重複性跟標準化的需求,很多職位需求開始減少,數據顯示,翻譯人員、客服人員都慢慢被這些人工智慧取代;如果這些是由大企業主導壟斷,個人工作機會就會變少。而技術發展,也導致人口老化、少子化現象,從勞動力人口數據來看,台灣2018年進入高齡化社會,2021年人口開始減少。到2041年,台灣總人口少掉186萬,相當於減少一個台南市的人口數。2051年,人口少215萬,相當於桃園市人口。2061年,少掉六百多萬,相當於台北市人口數量。

少子化並非台灣特有現象,為何會有此現象?王伯達解讀,農業時代,孩子很快成為生產力的一環,教育養育也不需高成本;但進入人工智慧的時代,要投資等到孩子有生產力的時間,是越來越長,這是為了因應現代社會不得不然的結果。將來,很可能碩士、博士成為未來世代的基本配備,卻可能仍找不到一個可以糊口的工作。

在目前,生育率很高的,是人均GDP較低的國家,而人均GDP越高的,生育率呈現反比。

「整個台灣的消費力道,會越來越弱,現在的年輕人面對的環境,是非常沈重的經濟壓力」。王伯達指出,1974年和2017年比較,2017扶老比,超過20%,在郭台銘創業的時候,扶老比只有5.6%。房價所得比,現在是15年(薪資才能買房),當時只有5年。顯示年輕一代、勞動市場面臨沈重壓力。

王伯達認為,人工智慧、科技發展,讓人口老化、少子化的現象跟著加快,尤其貧富差距,人口老化也會帶來消費力道的減弱,「未來通膨低迷是一個常態的狀況」。政府試圖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改善,但收效可能甚微,有些財政政策其實成效不彰;但付出的政策成本,卻都成為實在的「負債」累積下來。貨幣政策也是一樣,越來越多貨幣去刺激,反而讓資產價格往上漲,導致高房價,更讓消費下滑,所以用貨幣政策推升通膨,並不可行。

「我們這十年用貨幣政策推升這個榮景,是非常空虛的。」王伯達指出,全球這十年來的榮景,只是添加了債務。美國最新儲蓄率降到十年來的新低,2017年的信用卡餘額再次來到高點。他斷言,「凜冬將至」,「在一個漫長的夏天之後,往往會有一個更長的冬天,我們過去的榮景,可能會是衰敗的跡象。」

自由通訊傳播協會,16日舉辦『金融海嘯一觸即發,是真是假』論壇,講者包括前財政部長顏慶章(首任駐WTO大使)、暢銷財經作家暨顧問王伯達、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商發院董事長許添財、中經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現場聽眾近兩百人,北科大校長黎文龍、前駐法國大使呂慶龍,都是座上賓。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