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國安局長:拒受極權主導亞太.民主國家團結抗共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4 月 01 日訊】台灣國安局長陳明通週四(1日)在國會詢答表示,中共要修改美國從二戰以來主導的國際規則、至少要主導亞太秩序,台灣作為民主陣營當然不可能接受,民主各國要團結抵抗。他也強調,中共對台灣的戰略企圖,毫無模糊空間。他研判,中共霸凌台灣鳳梨,不至於擴大為貿易戰。
中華民國國安局長 陳明通:「美中(共)進入核心利益鬥爭新階段,牽動全球及區域情勢發展更複雜多變。」「美中(共)兩國的戰略競逐態勢,將長期化。」
中華民國國安局長陳明通4月1日在國會詢答表示,各國都看到現在的結構性問題,來自中共自認掌握了「時與勢」,要修改美國從二戰以來主導的國際規則,儘管中國大陸已從中獲利四十多年。
中華民國國安局長 陳明通:「中共就希望變成在亞洲、甚至全世界的領導者,至少(要先)在亞洲取代美國。台灣基本上我們作為自由民主陣營,當然不可能接受,一個越來越極權的政權,去主導亞太的秩序嘛。」「自由民主的國家當然要團結起來,抵抗(中共)這種政權的壓力。」
在野黨質詢,陸委會主委邱太三3月18日提出兩岸可以尋找「建設性模糊」;曾主掌陸委會的陳明通表示,不能代陸委會回答,但是:
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江啟臣 VS. 國安局長 陳明通:「(建設性模糊的可能性有沒有?)我必須講的非常清楚,北京對台的企圖毫無模糊空間,這點我們必須有徹底的認知。」「(兩岸政策是什麼,是選邊嗎?)過去我當陸委會主委的時候,我是守衡,(是Balance平衡?)我主張守的是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那個均衡點。」
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王定宇 VS. 外交部北美司長 徐佑典:「(台灣沒有什麼選邊,我們一定是站在自由民主、(中華民國與台灣)主權這一邊。面對流氓國家的併吞的企圖,還在選擇跟朋友跟壞人之間選,要保持等距的話,那個叫禍國殃民。)」
中共3月突襲霸凌禁止台灣鳳梨進口,陳明通認為,情資來看應該不會擴大到其它。
國民黨籍立法委員 江啟臣 VS. 國安局長 陳明通:「(你的意思是說,兩岸接下來爆發貿易戰的機率不大?)應該不至於,(這是有相關情資?) 因為我們有出口太多東西,是北京所需要的。」
新唐人亞太電視 池千里 張東旭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
拜登兩次「口誤」要捍衛台灣?外媒:背後有蹊蹺
2021-10-27 15:16:35近日,拜登在公開場合上直接說出美國會出兵協防台灣,一反美國先前的「戰略模糊」路線,引起軒然大波。雖然國務院和白宮都出來澄清,但有外媒分析認為,這件事背後並沒有這麼簡單。
-
拜登軍事保台論 蓬佩奧.安倍促改變戰略模糊
2022-05-24 14:19:22美國總統拜登23日訪問日本期間表示,如果中共入侵台灣,美國將進行軍事干預,引起外界熱議,中共也跳腳回應。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表示,樂見拜登前往南韓和日本,建議拜登不只是在聲明上走向戰略清晰,也要以實際行動,向台灣人民提供自我防衛的工具。
-
中共2022換屆內鬥激烈 學者:波及美台.人權變數
2021-02-27 16:32:13中共兩會即將召開,外界觀察重點之一,仍是高層明年換屆,中共內鬥趨於白熱化。學者明居正(26日)分析,習近平的可能動向,局勢可能波及美國、台灣;另外,中共迫害人權,也可能是影響中共最高層更替的變數。
-
專訪葉望輝:俄烏戰證明模糊策略失敗
2022-05-25 22:02:03美國總統拜登,任內已三度公開發言要保衛台灣,讓外界關注,美國是否將放棄戰略模糊。前美國副總統的國安顧問葉望輝,接受新唐人英文頻道專訪表示,美國對台政策應該要更加清晰。
-
美前防長艾斯培訪台 主張美戰略清晰.檢討一中
2022-07-18 13:41:41美國前國防部長 艾斯培率團訪台,先前他在智庫演說時強調,中共仍是美國和全球民主國家在二十一世紀最大、首要的「戰略威脅」。另外,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主張美國對於台灣安全應該戰略清晰,他還說,美國的一中政策已經走到盡頭。
-
中共2022沒譜?學者:政經外交連動下行.經濟死亡螺旋
2022-01-14 23:36:04跨入2022年,學者明居正受訪分析,中共對許多層面其實沒有譜,他研判,中共在政治、經濟、社會、外交上連動下行,將面臨經濟上死亡螺旋。
-
美前防長挺戰略清晰:拜登宣示衛台改變政策
2022-06-03 22:10:38拜登三次表態防衛台灣,川普政府時期的國防部長艾斯培2日表示,這已構成政策改變,預示著美方在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可能將終結。艾斯培支持轉向戰略清晰,他還認為美國應重新審視已走到盡頭的一中政策。學者解讀,拜登在打擦邊球,美方不排除武力保護台灣,仍是戰略模糊。
-
美中首晤 學者:試水溫.中共急.拜登戰略未明
2021-03-13 14:02:10美國拜登政府與中共高層,下周18日將首度會晤,不過中共毫無顧忌,再下重手變相沒收香港選舉。台大名譽教授明居正(12日)分析,這場會晤在試水溫,中共要的很清楚也很著急,而拜登可能還沒想清楚。
-
學者析「戰略模糊」拜登演說.日藍皮書缺台海 或招中共軟土深掘
2021-05-04 22:27:00美國對台海政策,是否已走向戰略清晰,在當地政治圈掀起辯論。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美東時間29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表示,若美國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中共將視為「嚴重破壞穩定」。另外,拜登28日國會演說調性、日本27日外交藍皮書沒提台海安全,學者明居正(30日)觀察,可能被中共解讀示弱、軟土深掘。
-
拜登明言護台 安倍:戰略模糊政策將改變
2022-05-25 13:34:32拜登在首次亞洲訪問中,明確表示,如果中共入侵,美國會保衛台灣。這一發言受到全球矚目,日本自民黨內部也大表歡迎,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4號接受印度媒體訪問時表示,拜登的評論發出了明確信號,顯示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將會改變。
-
密利警告中共更具侵略性 蘇利文挺台豪豬戰略
2022-07-25 16:22:27國際關注台海局勢,正在印度-太平洋地區訪問的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昨天表示,過去5年中共軍方已明顯變得更具侵略性也更危險。另外,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22日表示,美國支持台灣發展「豪豬」戰略,會提供台灣「最有用」的戰力。
-
美中第一階段協議將到期 美將公佈對中貿易戰略
2021-10-04 11:31:32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將到期,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將於10月4日發表演講,公佈拜登政府的美中貿易關係戰略。
-
籲與中脫鉤 前美貿易代表揭中共數十年經濟戰
2023-05-19 08:07:02中共對美國的經濟侵略日益加深,週三晚間,美國國會召開聽證會,聚焦中共不公平貿易行為。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17日晚間表示,中共是美國最危險的威脅,數十年來一直對美國發動經濟戰,他呼籲採取對中脫鉤的更強硬政策。
-
學者:中共怕《台灣政策法》反轉兩岸.全球倒共
2022-09-23 17:00:50美國參議院外委會15日通過《台灣政策法》,政治學者明居正分析,中共有幾層害怕,《政策法》多面向衝擊中共長年對台灣的封鎖,中共尤其擔憂政權合法性問題、兩岸國際地位反轉,將走向全球倒共。明居正估計,中共會企圖升高對台灣的騷擾、灰色戰術、經貿吸納,時不時給台灣穿小鞋,例如找藉口阻擋特定商品輸入中國大陸;中共也會積極準備戰爭,等待它認為美國出錯的時候,中共就會出手,因此可能會穿插「第五次台海危機」,台灣要小心應對。
-
學者:笑臉獠牙非春暖 台是中共對美第一戰場
2023-02-24 22:31:12俄烏戰爭周年,學者(24日)提醒,時代主軸一直是美中對抗,美歐隨時在關注對抗的熱點,台灣海峽;兩岸沒有所謂春暖花開,中共以笑臉與獠牙圖謀拿下台灣,是對美戰爭的第一個戰場。
-
王丹憂西方「強硬的綏靖」 桑普:中共壓力測試
2021-03-24 21:32:43歐盟與英、美、加,一起制裁中共在新疆迫害人權。智庫專家王丹(23日)在社群平台表示,外界叫好,但他持保留看法;因為要遏制中共的全球擴張野心,對抗必須是全方位,不能只有人權議題,還包括經濟上牽制,例如川普的貿易戰;當西方不願付出這代價,就不可能有效阻止中共。桑普(23日)則分析,中共在阿拉斯加的戰狼表現、對歐盟祭出反向制裁,都是在施壓測試。
-
中共兩會前壓港凌台 拜登「矛盾格局」定型?
2021-03-03 22:51:51中共兩會前夕,再出手打擊香港、台灣,被解讀目的之一,是持續測試拜登。有觀察認為,美國拜登政府的言語及行動回應,形成看似矛盾的格局,恐怕成為中美關係的一根主軸。請看分析。
-
安倍挺台形象鮮明 籲美抗共改變模糊策略
2022-07-08 17:49:58安倍晉三挺台形象鮮明,他上個月才又公開表示,創出讓中共放棄武統台灣狀況很重要;安倍曾喊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就是美日同盟有事;安倍晉三五月接受印度媒體訪問時也說,希望美國總統拜登改變對台的模糊策略。
-
美國安顧問:依法助台防衛.嚇阻任何類型侵略
2021-11-08 21:47:59美國拜登表態協防台灣後,高層持續被追問出兵態度。國安顧問蘇利文7日接受CNN訪問被問到,如果中共對台灣發動軍事侵略、大規模網路攻擊,是否觸發《台灣關係法》?美國會否幫助台灣?蘇利文回應,美方有責任協助台灣防衛,美方避免單方改變現狀,無論哪種類型的侵略。國務院發言人上週(4日)也被追問。
-
建設性模糊?邱太三:善意同理.不強加框架.不軍事威脅
2021-03-22 22:59:32政治焦點,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周一(22日)在立法院指出,台海及區域情勢緊張對立的主因,是中共一方面說要促進兩岸交流融合,另方面持續批判打壓、堅持不放棄對台動武。邱太三上週拋出兩岸「建設性模糊」,今天成為國會辯論焦點,他說,內涵就是善意、同理心,還有兩個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