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農改場推廣復育 部落傳統作物「台灣油芒」

【新唐人亞太台 2024 年 07 月 17 日訊】台灣瀕臨絕跡的特有種作物「油芒」,是原住民傳統農作物和食用的穀物之一,曾因為沒有大面積栽種及經濟價值等因素,一度在部落失傳,近來在中研院與高雄農改場的努力下,才讓油芒重新在部落復育,透過鏡頭一起了解。

一眼望去,高約80到120公分的台灣油芒,生長在高雄茂林萬山部落的農田裡,有點像芒草,也有點像小米,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讓人誤認是雜草。

高雄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 侯秉賦:「油芒這個作物在部落已經算是失傳一段時間了,那後來是大概在10年前,中央研究院跟我們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就是共同把這個油芒重新再復育回來,希望就是可以在這個區域(萬山部落)重新再來種植油芒,恢復他們原有的農耕模式。」

萬山里前里長 鄭善雄:「油芒比一般的小米更小顆,更小粒,所以它必須要大量做農作,才有划得來,小鳥牠喜歡吃,所以必須要有人在那邊顧,因為我們這邊沒有大面積,只有這個地方種,牠們小鳥整天都往這邊飛來吃,所以比較麻煩是這個地方。」

油芒屬於多年生植物,收割完後會重新再長,因為是原鄉部落的傳統食用穀物之一,部落居民把油芒烘焙處理後,可以做成加工原料,製成甜甜圈、饅頭、或是油芒餅乾等。

萬山里社區居民 羅馨:「(油芒)我們都有磨過然後炒,可是它吃起來其實是沒有什麼味道,而且它會比較硬,對,所以我們都會先把它磨成有點粉這樣子,還是會帶有點顆粒,然後我們炒的時候會有芝麻的香味。」

萬山里社區發展協會導覽人員 戴吉雄:「早期我們就有在種這些植物,可是後期(遷村)來到這裡以後,可能大家在做種田的這方面沒有種,因為我們這邊的種田其實也滿不方便的,因為它(農田)都是小石子,是有農改場來了以後讓我們改觀,讓我們怎麼去種植這些農作物,再重新復育。」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表示,為了推展部落的傳統飲食與作物,不僅協助部落提升台灣油芒的栽培與加工技術,也在萬山開闢保種圃,種植台灣百合、萬壽菊、還有黑米跟黑小米等等原民作物,希望將部落傳統農耕文化傳承下去。

新唐人亞太電視 李涓榕 台灣高雄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