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符「食」傷誠信 民眾:被欺騙了

【新唐人亞太台2011年8月12日訊】食品安全需要政府民間共同來把關。消基會抽樣市售 從10元到150元價格不等的食品,發現許多食品與商品名稱不符合,不但容易誤導消費者,情節嚴重的話還會觸法,消基會 提醒民眾注意,也呼廠商要遵守誠信,不要以身試法。

撕開包裝,加入滾燙的熱水,再攪拌攪拌,一杯香醇的黑糖奶茶馬上就沖泡完成,但其至,裡頭不是黑糖,而是砂糖。

民眾:「這就不對了,這就騙人的。現在很多東西都是假的,使人身體造成身體那麼不健康,造成身體不健康,國家會浪費很多金錢耶。」

民眾:「我覺得(包裝名稱)應該要加砂糖進去,要不就改名字,不要名字裡面沒有他添加的東西。」

琳琅滿目的食品,從小零嘴到沖泡的飲品,或是消暑的冰棒,裡頭的食物卻與包裝的名稱,差異很大,名實不符。

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 謝天仁:「食品添加物有關於他的標示、成分、內容必須不能不實或者會導致消費者誤解,那如果違反這個部分的話,可以處罰四萬塊以上到二十萬元以下的罰鍰。」

從吃的到喝的,怎麼樣可以吃得最安全、放心。

學生:「外面包裝跟裡面成分,就是不一樣的話,就盡量不要去吃吧、不要買,這樣他們(業者)可能自然會營業比較沒辦法營業下去。」

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教授 楊乃彥:「消費者要自保,第一點我們在每日三餐主食方面已天然食物為主,如果你不明內容的這種加工食品盡量少吃。」

選購食品前,先看清標示成份,避免誤信誇大的廣告效果,也是從消費端歸正廠商的食品良心。

新唐人亞太電視 陳輝模 李怡君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