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瑞特上任!美最高法院將處理議題速看
【新唐人亞太台 2020 年 10 月 27 日訊】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巴瑞特就職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在新的議期,將面對多項議題,包括將處理這次總統大選的爭議選票結果、歐記健保、高科技版權和通俄門等。而保守派在最高法院的優勢,也來到6比3,將左右美國未來幾十年重要議題的走向。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巴瑞特(Amy Coney Barrett)就職,美國最高法院在新的議期有多項待處理議題,包括歐記健保、選票結果及宗教權力等。
首先,美國司法部最近提出的文件主張,強制個人納保條款是平價醫療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國會已經刪除不遵守的罰則,該條款現在已不合憲,因此「整部平價醫療法應隨著強制個人納保條款被廢止」。
美國總統 川普(2020.9.29):「你的政黨(民主黨)想走社會主義醫療,社會主義健保。」
歐巴馬健保議題不只進入總統大選辯論,早在2017年,美國眾議院就表決移除了歐巴馬健保的主要基礎,而司法部最新主張是要廢止整部平價醫療法。
在總統大選一星期後,最高法院就將開始審理此案。
其次,共和黨希望,最高法院能夠介入裁定,不計算總統大選日過後收到的缺席選票,因為那是違憲的。
由於今年大選郵寄選票飆升,重要搖擺州如北卡與賓州,將大選後3天內送達的選票都視為有效。巴瑞特加入最高法院後,可助裁決選舉投票規則的爭議。
此外,在大選後的第二天,最高法院就要審理涉及費城天主教機構的裁定,不許同性伴侶收養寄養兒童。
時為大法官提名人 巴瑞特(2020.10.13):「(超級判例)是定義那些已經得到良好裁決的案例,沒有任何政治人物或其他人,致力於推翻裁決。我回答了很多關於「羅訴韋德案」的問題,這表明了該案不屬於(超級判例)這個類別。」
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終身職,保守派6:3的優勢版圖確定。巴瑞特明確反對墮胎,將來美國最高法院是否會推翻1973年確認墮胎合法的指標性法案「羅訴韋德案」(Roe v.Wade)的判決,也成為重要觀察點。
新唐人亞太電視 葉恩婕 編譯
相關新聞
-
美三大法官反對駁回選舉舞弊訴訟 憂美選舉信心流失
2021-02-23 20:52:55再來關心,針對美國大選舞弊,提起的一系列訴訟,星期一(22日),遭到美國最高法院駁回,理由是因為大選已經過去,再提起這些訴訟沒有意義,對於最高法院的說法,大法官阿利托、戈薩奇,以及托馬斯,都表示不同意,律師林伍德、鮑爾也肯定三位大法官的表態,並表示會繼續為美國努力。
-
美大法官托馬斯:我們需釐清選舉訴訟案
2021-02-23 08:46:43週一,美國最高法院駁回了2020年大選遺留下來的一系列訴訟。這些訴訟對多個州的選舉程序和選舉結果提出挑戰。大法官托馬斯對高院不受理賓州共和黨眾議員凱利的訴訟案,發表了反對意見。托馬斯說,「這並不是解決信心問題的良方」,「在競選中改變規則已經夠糟糕了」。他認為,最高法院本應對該案予以複審。托馬斯寫道,「修改規則的決定,似乎是因為受影響選票太少無法改變結果。但是,將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托馬斯強調,「這些案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機會,可以討論非立法官員擁有什麼權力來制定選舉規則……拒絕這樣做,令人費解。」另
-
美最高院再做兩重大判決 關乎環境和移民
2022-07-01 16:36:35鏡頭轉到美國,,美國最高法院30日宣布本屆會期最後兩個備受矚目的重大裁決,涉及未來能源產業與環境平衡,另一個則與邊境安全問題相關。
-
45名共和黨人反對 美參議員:彈劾川普案已死!
2021-01-28 15:55:38民主黨在參議院推進彈劾審判前總統川普。共和黨參議員保羅,26日提動議案挑戰,認為這違反美國憲法;獲得45位共和黨議員投票支持。他推文表示,45票意味著彈劾案在參議院,已經死路一條。
-
最高法院駁回選舉訴訟 鮑爾批將美國推入腐敗
2021-03-02 21:24:373月1日,美國最高法院駁回了前聯邦檢察官、律師鮑爾提出的選舉訴訟,這是眾多這類判決中的最新一起。美國前總統川普、鮑爾和林伍德律師,都指出最高法院對選舉訴訟的裁決危害了美國。
-
最高院拒推遲稅表傳票 川普:政治迫害延續
2021-02-23 08:47:04美國最高法院週一否決前總統川普要求進一步推遲稅表記錄的傳票請求,意味著紐約大陪審團將獲得川普的稅表資料。曼哈頓檢察官已經對川普及其商業集團,發起涉嫌財務、保險和銀行欺詐的刑事調查。川普通過他的前總統辦公室發出聲明說,最高法院本不應該讓這種「釣魚調查」發生,這是以前從未在總統身上發生的事——讓政治獵巫繼續下去、用法律手段對一位前總統進行「政治迫害」。
-
川普批政治迫害無止盡 指美最高院容許「釣魚性調查」
2021-02-23 21:23:26美國前總統川普22日發出聲明,批評最高法院做出的判決,容許曼哈頓檢察官可以獲取川普的稅務紀錄並秘密查看。川普指出,這次調查是政敵又一次的蓄意盤查和政治迫害,最高法院不應該讓這種「釣魚性調查」發生。
-
2020選舉訴訟分析 美專家:川普陣營贏了三分之二
2021-02-09 13:24:31美國一群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志工團隊,追蹤分析了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關於選舉公正性的所有訴訟。由物理學家卓茲在日前發布報告,報告指出,法院審理並根據案情作出裁決的22起案件中,川普陣營總共在15起案件中獲得勝訴。美國人口研究所主席毛思迪,引用該報告數據,撰文批評美國主流媒體和科技巨頭,散播錯誤選舉訴訟結果給閱聽大眾。
-
45參議員視彈劾川普違憲 主持彈劾案議員病倒送醫
2021-01-27 15:24:11美國共和黨國會參議員蘭德‧保羅,26日針對參議院的川普彈劾案發起挑戰。保羅認為,彈劾審判前總統將違反美國憲法。保羅的動議獲得45位共和黨議員的支持,這個投票結果也顯示,民主黨在參議院,想要達到給川普定罪的67票,已不太可能。
-
不服川普被撤初選資格 共和黨候選人齊挺川普
2023-12-21 19:46:19週二,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最高法院,取消了川普在該州的初選資格。而一眾總統候選人今天紛紛站出來維護川普。來看白宮記者的報導。
-
拜登擬改革美最高法院 川普:激進左派摧毀國家
2021-04-13 13:06:15美國總統拜登,9日簽署行政令成立委員會,研究對最高法院可能進行的改革,包括增加大法官的數量,或為大法官設定任期限制等。共和黨人批評,擴大最高法院的規模,將使拜登能夠任命一批大法官,從而使最高法院具有左翼傾向;美國前總統川普,在今日發出聲明表示,美國最高法院沒有勇氣,在2020年總統大選舞弊案上,做出應該做的裁決。政治正確的最高法院,將被激進的左派民主黨人填塞,且這群人正在摧毀美國這個國家。
-
科州裁決不利 會對川普選情帶來哪些影響
2023-12-21 12:54:25鏡頭來到美國,科羅拉多州最高法院的裁決,取消川普在科州的初選資格,將給川普的選情帶來怎樣的影響呢?來看分析報導。
-
川普提台灣遭脅:不尊重美國了 中共從沒對我那樣說話
2021-04-08 07:48:39美國前總統川普6日接受外媒採訪時,提及中共在國際上的激進舉動,並提到中共對台灣的威脅,川普說,在他的任內,中共從來沒有這樣講話,他強調,如果美國變成社會主義國家,將不再獲得尊重。
-
川普披露 任內普丁與習不敢打烏克蘭、台灣原因
2022-03-08 11:31:31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前總統川普對媒體表示,如果他是總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並披露了他對普丁與習近平講的話。
-
國防部確認川普仍為總司令 退役中將曝裴洛西筆電內幕
2021-01-11 21:13:11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筆記型電腦,在1月6日的國會騷亂中丟失。美國空軍退役中將麥金納尼近日爆料,有特種部隊混入衝進國會的Antifa中,把裴洛西的筆電拿走了。距離美國總統川普的任期只剩不到10天,麥金納尼表示,裴洛西現在想方設法要讓川普下台,是因為落入特種部隊的電腦中,有裴洛西叛國的證據。
-
退役中將:裴洛西1月6日丟失筆電在特種部隊手中
2021-01-11 13:30:52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發生騷亂期間,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丟失了一台筆記型電腦。網路節目主持人范德斯提爾近日,發佈了一段美國空軍退役中將麥金納尼的採訪影片,麥金納尼中將表示,估計裴洛西電腦已經落入美國特種部隊的手中, 電腦裡有數據資料證明裴洛西叛國的罪行,所以裴洛西才急著要彈劾川普總統。
-
梅蘭妮亞再推NFT藝術品 賣川普總統任內經典瞬間
2022-02-18 19:24:58梅蘭妮亞.川普(Melania Trump)去年開設NFT銷售平台,第一件藝術品是她雙眼的水彩特寫,現在要推出的作品集則是要推崇川普的單一總統任期。
-
退役海軍傳川普簽反叛亂法 疑將赴加州海陸基地
2021-01-12 16:26:21帶您看到,一名退役美國海軍爆料,美國總統川普已經簽署了《反叛亂法》,不過消息尚未得到證實。而據了解,《反叛亂法》授權美國總統在特定情況下,為了有效制止國內動盪,可以在美國境內部署美軍和聯邦國民警衛部隊。根據「美國國會研究處」2006年文件,啟用《反叛亂法》之前,總統首先需要發表聲明、要求「叛亂分子」解散。
-
川普再發聲關切台海:若任內中共侵台將轟北京
2024-05-30 19:56:55再來看到,國際關注台海局勢,包括11月將迎來大選的美國,美國前總統川普最近再度對台海發聲,他表示,若中共在他任內入侵台灣,他將轟炸北京作為回應。
-
拜登欲簽署十幾項行政命令 推翻川普政策
2021-01-18 07:16:31拜登的過渡團隊週六釋出一份備忘錄,列出拜登上任頭十天的工作重點。拜登將簽署多項行政令,包括:取消對多數穆斯林國家的旅行禁令,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改變川普總統的移民、氣候等政策。另外,儘管拜登之前曾承諾在上任第一天就提到,要重新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但備忘錄中並沒有提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