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軍機連5日擾台 美軍公布馬侃號航經台海照片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4 月 08 日訊】來關心,台海局勢,中共軍機連五天擾台,美國第七艦隊馬侃號昨天則是通過台灣海峽,警告中共意味濃厚。美國國務院強調,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不變,美國也會保有抵抗任何武力行動的能力。
4月3號以來,中共軍機連續5天,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升高台海緊張局勢。
7號,隸屬美軍第七艦隊的伯克級(Arleigh Burke)神盾驅逐艦「馬侃號」(USS John S. McCain)航經台灣海峽。當天,美國太平洋艦隊和美國第七艦隊都在推特上發布「馬侃號」航經台海的消息,並附上照片。第七艦隊在新聞稿中指出,這是在台灣海峽的「例行」活動,並表示「(馬侃號)這艘船艦航經台灣海峽表明美國對自由且開放的印太地區的承諾。美國軍方將繼續在國際法允許的範圍內飛航、航行和活動。」 聲明中也附上一段14秒航經台海的影片,可以看到官兵們全都戴著黑色口罩,在軍艦上作業。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 普萊斯(2021.4.7):「我們對台灣的承諾是堅定的。我們強烈關切中共在該地區,包括對台灣,正企圖恐嚇的行徑。」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7號在國務院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國將繼續與盟國合作,支持印太地區的共同繁榮、安全和價值觀,其中包括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 普萊斯(2021.4.7):「為了支持美國的長期政策,正如《台灣關係法》所反映的,美國仍保有能力,能抵抗任何可能危及台灣人民安全、社會或經濟制度的武力或其他脅迫行動」。
先前,中國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發消息指出,美軍電偵機7號在台海南部空域飛行,美中台軍機同時在空域展開對峙。對此,中華民國國防部,不評論也不證實。
中共修改香港選制,收緊民主空間。美國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t)投書媒體表示,中共主宰香港的工作大抵完成,下一個目標就是台灣,總統拜登必須聯合盟友遏制中共,捍衛台灣自由與安全。
新唐人亞太電視 張祺翎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
美艦月初靜越台海 台外長:已掌握拜習會情況
2022-11-21 21:50:44美中拜習會前,有美軍軍艦例行穿越台灣海峽,在拜習會後又與雷根號航空母艦,在菲律賓海聯合操演。中華民國外長吳釗燮周一(21日)在國會答詢表示,台美雙方保持密切溝通,對拜習會相關訊息都有掌握。
-
美國務院罕見表態:美未對台灣主權採取立場
2022-09-27 11:50:04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今天罕見表示,美國未對台灣主權採取立場,但強調美方「一中政策」沒有改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週與中共外長王毅會晤時也曾當面傳達這項立場。
-
解讀G7一中政策但書:非和平對台.可取消可斷交中共
2022-08-18 20:04:29中共圍台軍演,G7七大國外長聯合聲明、美日澳三國外長聲明警告中共時,都強調各國「一中政策」沒有改變,但加註了「在適用情況下」(where applicable)字眼。分析指出,當中共威脅武力併吞或攻擊台灣,可能導致西方取消一中政策、或斷交中共。
-
布林肯批重大升級 學者:圍台促美下戰略決心
2022-08-06 07:18:53共軍圍台軍演,美國白宮(4日)與在亞洲的國務卿布林肯(5日)都抨擊是「重大升級」。學者明居正認為,美國是時候將下定戰略決心、美中對抗將明顯上升;亞洲各國也將加強軍備防備中共,走向「天下圍共」的局勢。
-
美軍事首長:中共犯台不具實力 戰略崩潰告終
2022-11-17 13:32:21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與最高軍事將領密利,16日共同召開記者會說明烏克蘭情勢。會上也被記者問到,拜習會後的台海局勢,密利指出,中共犯台不具實力 ,會以戰略崩潰告終。
-
美中交鋒 雪蔓會晤秦剛逾1小時 聚焦台海議題
2022-08-24 13:07:47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中共不僅連日在台海周邊實施軍演,還單方面切斷了與美國在違禁藥品管控和氣候變化等多個領域的合作和溝通渠道。23日,美國副國務卿雪蔓與中共駐美大使秦剛舉行會談,外媒報導,雙方重點討論了台海議題。過去,秦剛與雪蔓會談後,高調接受媒體訪問,不過,秦剛今天步出國務院大樓時面色略顯凝重,面對媒體採訪請求時,低調拒絕受訪。
-
蓬佩奧:自由世界應脫鉤中共 台美關係自貿典範
2022-09-27 17:27:08美國前國務卿 蓬佩奧今天(27日)行程滿檔,下午他還將走訪高雄。蓬佩奧上午在「全球台商經貿論壇」發表20分鐘演說,並與中華民國副總統賴清德同台,新唐人電視也為您全程直播。蓬佩奧強調,全球歷史性轉變,台美可領導打造新關係。他說,自由世界應該戰略上與中共脫鉤,台灣美國關係是自由貿易的典範。
-
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已為速馳援台灣做好準備
2023-03-21 20:48:57美國CBS 60分鐘節目,19日關注中共擴張威脅區域,以及拜登四次宣布美軍將保衛台灣。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帕帕羅上將2月受訪表示,海軍已做好準備,只要協防命令一到,就能快速部署到西太平洋馳援台灣;並強調,西太平洋不是中共的後院,而是自由開放的印太。
-
地緣政治熱點!學者析台灣必須選邊
2022-08-29 17:54:05來關心,在美國持續引領民主盟友,反制中共的全球擴張下,台灣有沒有左右逢源的空間?中華民國自由通訊傳播協會,周日主辦研討會,邀請四位學者專家,深度解惑。
-
學者:美拜習會前暗示代位戰爭.核護傘納台灣
2022-11-15 17:39:54拜登今天(14日)傍晚,任內首度與習近平面對面對談,強調要畫清楚紅線。學者分析,美方頻頻加碼嚇阻中共對台動武,祭出了核子武器戰略模糊、甚至必要時代位戰爭保護台灣。拜習會期間,美日印澳四國海軍就在太平洋軍演。
-
前白宮顧問博明中文演說全文 在台揭中共認知戰
2023-01-13 22:16:33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12日於政大社科院發表中文演講,他表示,中共的認知戰在台灣已收到成效,他在台灣的新聞和私人談話中,都聽到跟北京宣傳很像的說法,比如:美國把台灣當棋子、美國準備把台灣烏克蘭化等。對此博明一一反駁,並強調美國一直認為,中共對台灣的入侵是對世界和平、民主,安全的重大威脅。
-
美參院14日將審台灣政策法案 白宮表態有擔憂
2022-09-16 21:20:04美國國會訪團密集訪問台灣,展現對台堅定立場。彭博社8日報導,今年以來,已有28名國會議員訪問台灣,是近十年來新高。而極具代表性的旗艦型挺台法案「台灣政策法案」,14日將在美國參議院外委會審議,外界高度關注。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向彭博指出,法案部分內容令政府擔憂。外交部回應,表示與美國國會與行政部門都有密切聯繫,會以最穩健的方式深化台美關係。
-
裴洛西:美不允許共軍製造新常態、孤立台灣
2022-08-11 13:15:36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召開記者會,回顧亞洲之行。面對中共威脅,她強調,美國不會讓中共孤立台灣,也不會允許中共利用威脅,製造新的常態;而被問到中共喊出要報復她與家人,裴洛西笑說「誰會理睬呢」,我們華府記者陶明有更多說明。
-
布林肯訪中 雙航母布陣 學者:畫紅線警告
2023-06-17 19:45:54布林肯18日訪問北京。學者認為,目的在危機管理、畫紅線警告中共。但學者不看好與中共建立危機管理機制的效果,為什麼呢?請看分析。
-
美稱共軍謀提前犯台 學者:考量俄烏.阻爆三戰
2022-10-24 12:23:36美國高層近日紛紛警告,中共可能企圖提前進犯台灣,美軍喊出備戰。學者(明居正21日)分析,美方是針對烏克蘭戰局在講這番話,目的在嚇阻中共藉機在亞洲尤其台海發動戰爭,以避免美軍陷入兩線作戰、也阻止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
中共圍台軍演 美國防部:未來幾週派艦經台海
2022-08-09 22:04:29中共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為藉口,持續在台灣周圍軍演,升高台海情勢。對此,美國五角大廈,中共的威脅不會奏效,美國將在未來幾週,繼續在台灣海峽展開自由航行的行動。
-
拜習會登場 拜登:美中有共同責任避免衝突
2022-11-14 21:53:25新聞一開始,帶您聚焦拜習會,美國總統拜登就任近2年,今天(14日)傍晚首次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面對面會談。目前會議已經進行超過2個小時,外界預期雙方會談到台海和平、俄烏戰爭等議題上的分歧。不過,拜登過去5次跟習近平通話的經驗,美中雙方都沒有在這些分歧點上達到共識,美方官員日前表示,這次會議預計也不會發表聯合聲明。
-
圍台軍演 學者:美修一中平行承認.建印太北約
2022-08-08 16:50:47共軍圍台軍演,學者宋國誠(5日)認為,這將加速美方修改一中政策,若《台灣政策法》通過並執行,將走向對台灣平行承認;此外,美方展開「無縫圍堵」,建立印太北約架構,搭配「慢死策略」讓中共政權窒息而死。
-
IPAC跨國60議員晤蕭美琴 促各國聯阻中共犯台
2022-09-14 21:23:19好,「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在華府舉行年會,30國約60名國會議員齊聚一堂,也接受台灣駐美大使蕭美琴接待,討論如何支持台灣。他們預計將簽署一項承諾,以推動各自國家的政府對中共採取有力制裁,阻止中共侵台。外媒也報導,美國正考慮對中共實施一系列的制裁方案,台灣高層官員也積極遊說歐盟,採取相同制裁手段。
-
美參院通過NDAA法案 外交部:挺台質量創歷史
2022-12-16 22:13:00美國眾議院通過2023財政年度NDAA國防授權法案後,15日晚間參議院也高票通過,接著送總統拜登簽署後生效。中華民國外交部表示,這法案與台灣相關內容廣泛且具體,包括「外國軍事融資」(FMF)及「區域緊急庫存」等各種強化台灣安全的具體倡議,也涵蓋強化台美經濟、教育、衛生合作、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等條文,支持台灣的質與量達到歷史新高,外交部由衷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