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耆老憶舊灰窯 新生代研發蚵灰產品護大地

Play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Time 0:00
Remaining Time -0:00
Stream TypeLIVE
Loaded: 0%
Progress: 0%
0:00
Fullscreen
00:00
Mute
Playback Rate
    1
    Subtitles
    • subtitles off
    Captions
    • captions off
    Chapters
    • Chapters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0 月 25 日訊】歡迎回來。燒蚵殼是台灣沿海地區流傳久遠的傳統產業,早在17世紀荷蘭時期就有記載,而以石蚵養殖為主的金門古寧頭,就有一座全國最後走入歷史的舊灰窯,可惜因主人過世無人接管,而任其荒廢。接下來的新聞,就跟著當地耆老,帶您一窺石蚵傳統產業,及舊灰窯遺址的點滴。

    有400年歷史的古寧頭北山石蚵田,是傳承金門精神的不朽象徵。早期在金門,石蚵從裡到外都有經濟價值,除了石蚵肉能食用外,蚵殼燒成灰也能賣。古寧頭這座以「舊灰窯」命名的公車亭,紀錄了這一段歷史。

    古寧頭民眾 李先生:「那邊還有灰啦,就在這邊啦!」

    這頹圮的矮房就是舊蚵窯遺址,房舍內雜草叢生,簡易的木條、生鏽的輪軸承載著老一輩的智慧。

    古寧頭民眾 李先生:「一層蚵殼、一層木材,再一層煤炭,撒給它均勻,下面點火,燃燒,不知道一天還是兩天,等它冷卻之後,再篩一篩,拿去賣。」

    古寧頭民眾 翁女士:「那個灰還要篩,篩到很細,還要再加水,讓它熟化,加水下去攪拌,會不斷冒煙,沒有那麼簡單。」

    不過,這白花花的蚵灰,早期最主要的用途令人意外。

    古寧頭民眾 李先生:「早期是怕棺材爛掉,把土挖起來,蚵灰倒下去,用耙子耙一耙混合,灌水,再等他來埋死人。」

    盛產石蚵的古寧頭曾有兩座灰窯,蚵灰廣泛做為建築材料、家禽飼料、植物肥料和養殖場水質改良等用途,但隨著灰窯停產荒廢,石蚵殼又開始到處堆積。

    蚵殼文創工作者 劉貴玲:「牡蠣殼其實它是自然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能利用它,而廢棄在那邊,就有點浪費。也是抱著對環境好的一個心態、一個想法,想說可以拿來利用,就拿來試看看。」

    石蚵殼往鍋子中丟,加醋煮沸,打磨成粉,就成了創作吸水杯墊的絕佳材料。金門水試所邀請蚵殼文創工作者指導如何製作居家小物,要激發民眾對海洋廢棄物再利用的靈感。

    新唐人亞太電視 林詩唯 台灣金門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