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漂浮農場 淹水區農民找到一線生機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11 月 10 日訊】孟加拉西南部低窪三角洲地區因為長期水災對農地及居民生活造成威脅,今年情況更加嚴峻,每年的洪水季從持續五個月延長至八到十個月,當地農民為了生存,效仿祖先的古老耕作方法,把原本被當作有害雜草的布袋蓮,編織成「漂浮農場」,目前大約有6,000名自給自足的農民採用。

在一片汪洋地區,布滿一條條綠色的植物長帶,它們是由布袋蓮的莖編織成的「漂浮農場」。農民撐著小船穿梭其中,進行栽種、灌溉及收成,模仿已有200年歷史的古老耕作方式,種植包括黃瓜、蘿蔔、南瓜、木瓜和番茄等蔬菜水果,大多作為菜苗出售。

這項筏式水耕技術多為在洪水季節時所採用,然而,過去每年的洪水季大約僅持續五個月,但如今,當地泡在水裡的時間延長至八到十個月,而且有更多的土地被淹沒。

農民 穆斯塔法:「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這個地區是陸地,我們經常在田裡玩耍,種植水稻。但隨著海水和河流水位的上升,這裡開始淹水,我們不能再種植農作物了。在過去的五年裡,我一直在浮床上種植秧苗,種植不同的蔬菜苗。」

據官方(Nazirpur sub-district of Pirojpur)統計,當地使用浮動農地的農民,從五年前的 4,500人左右,上升到目前約6,000人;水耕面積從五年前的80公頃,上升到120公頃。

農民們表示,這些浮筏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製作,一般長約6公尺,寬約1公尺,每次收穫後都需要更換新的,一年可以收穫五次。不過也有農民表示,製作過程中長時間接觸布袋蓮,經常導致手發癢,甚至長瘡。

目前孟加拉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9 年的一份報告,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蝕可能導致孟加拉到在2050年失去17%的國土面積和30%的農作物產量。

然而,隨著成本的上升,利潤率一直在縮減。農民穆斯塔法表示,他靠菜苗銷售尚能獨自養活家人,但今年他花了大約4,500塔卡(約新台幣1,400元)買了一船重約1.2噸的布袋蓮,用以編織成今年的新農地,而在去年僅需花1,000塔卡(約新台幣320元)。

根據非營利組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統計,2000年至2019年期間,孟加拉在全球氣候風險指數中排名第七。孟加拉還經常受到孟加拉灣的熱帶氣旋襲擊,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使降雨模式越來越不穩定。

新唐人亞太電視 書荷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