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43週年陳菊巴黎開講:民主得之不易要珍惜

訪法行程緊湊且氣溫接近攝氏零度,陳菊(前右2)雖然身體微恙,仍非常開心與近200名民眾互動、拍照。駐法代表吳志中(前右3)也出席聆聽、致詞。(圖/中央社)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12 月 11 日訊】12月10日為國際人權日,也是美麗島事件43週年,人權會主委陳菊受台僑團體邀請在巴黎舉行講座,近200人參與。陳菊見證爭取民主人權的艱辛,表示民主得之不易,人民需有決心奮力守護。

正在訪法的監察院長暨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受台僑團體之邀,主講「人權美麗島:陳菊與台灣人權奮鬥史」講座。主持人台法文化獎得主、里昂政治學院講師高格孚(Stéphane Corcuff)開場時表示,台灣自戒嚴開始,就不斷出現法國歷史學家維諾克(Michel Winock)所說的「自由的聲音」。

高格孚表示,尤自70年代起,民間社會力量迸發,其中很重要的就是1979年國際人權日發生的高雄美麗島事件,陳菊在內的美麗島雜誌成員組織上千人抗議獨裁,遭警方暴力鎮壓,為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最大的警民衝突。

作為台灣民主發展的抗爭者與見證者,陳菊首先向現場近200位聽眾分享戒嚴下的台灣及起身抗爭的緣由,她展示政治犯審判槍決前的照片,表示「他們為了自由人權,帶著微笑慷慨赴義,令人心痛不捨」,不少現場聽眾鼻酸、拭淚。

她提及美麗島事件的訴求,包括解除黨禁與總統直選,如此正常的要求,卻換來叛亂罪和唯一死刑。高雄事件的規模加上被告林家滅門血案,使國際譁然,政府也在國際壓力下首次公開審判。被告在審判中談論理想與民主改革,意外成為台灣公民教育與民主發展的轉捩點。

在國際特赦組織等機構救援與聲援下,死刑最後改為12年徒刑,陳菊在服刑6年多總算得以重見天日。陳菊語重心長表示,「民主的正常化,是前仆後繼的犧牲換來的;今天不守護,明天可能就會失去」。

對於民眾提問國際支持較少,是否感覺孤單?陳菊回覆表示,「要沒有恐懼且尊嚴的生活。追求自由,需自立自覺,才能引起國際社會重視與支持;抗爭有決心,就會獲得認同」。

針對台灣死刑議題,陳菊明確表示,人權會主張台灣應廢除死刑,但台灣8成民眾反對廢除,因此著重社會對話,確保被害者的權益與正義能得到伸張,並找到取代死刑的方式等都是努力方向。

最後面對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關於中國白紙運動的問題,陳菊說,「台灣支持自由民主,過程雖艱難,但民主果實甜美,須勇敢追求」。

這次訪法,陳菊和參議院副議長李察(Alain Richard)、國民議會副議長賈樂琪(Élodie Jacquier-Laforge)、法國歐洲暨外交事務部人權大使波里昂(Delphine Borione)、巴黎市政府負責人權業務的副市長羅梅洛-米歇爾(Jean-Luc Romero-Michel)等人見面。

陳菊向中央社說,除政府外,也和法國國家人權諮詢委員會(CNCDH)、國際人權聯盟(FIDH)等有深刻交流,「他們告訴我,台灣人民為追求自由、人權所做的努力讓他們深受感動,且對於台灣一直被排擠於國際組織之外感到非常關切」。

陳菊說:「這次訪法,法國各方表達支持立場,台灣也會繼續努力,不會放棄。」人權會也會繼續跟國際人權組織在廢死、反酷刑等議題上合作。

駐法代表吳志中告訴中央社,除半導體等經濟因素外,台灣戰略地位也建立在人權、民主之上。世界不樂見中國極權模式擴張,台灣則展示了華人社會能和民主人權普世價值共存。

吳志中說,陳菊出訪,除了她本身的抗爭故事外,也告訴法國台灣民主運行順暢,印證台灣信仰的人權價值。

他認為演講傳達重要訊息是,「不要讓追求民主的人感到孤單,台灣也要努力站起來」。現場也有不少中國聽眾告訴他,「請台灣要保護好自己」,令他頗為感動。

主辦單位法國台灣協會會長薛雅俶告訴中央社,舉辦活動單純是想為台灣做些什麼,「如院長所說,台灣人應自己站出來,努力爭取,其他人就會站出來和你一起完成,一切因緣際會、水到渠成」。

薛雅俶紅著眼眶說,「陳菊院長真的很難得,她經歷過這麼多殘酷的事情,但還是能保持溫柔,我們都要學習」。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