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建設與生態角力 金門濕地衝擊不可逆

金門縣後豐港周遭填海造陸,造成海相改變,導演洪淳修2014年紀錄片刪海經,就記錄了水頭商港填海造陸工程導致海洋被填平,最後使得有活化石稱的鱟與漁民都失去了海洋。(圖/中央社)

【新唐人亞太台 2023 年 01 月 26 日訊】金門金門四面環海,有綿長的海岸線及遼闊潮間帶,加上國家重要濕地,物種豐富多樣,成為生態旅遊勝地。但隨著近年的開發建設和人為干擾,無論是濕地和潮間帶都面臨潛在威脅。

金門過去因軍事管制,開發程度受到限制,雖然隔絕了人與海洋親近的距離,但相對地卻保留了豐富自然資源。然而隨著軍管戒嚴的結束,面臨繁榮地方的需求,程度不一的開發勢所難免;而當海岸地區的開發與利用漸趨頻繁時,海岸環境註定承受不可逆的衝擊。

因為地方建設發展,金門縣浯江溪口「鱟」的棲息地嚴重破壞,近年金門縣府都會不定期在海灘放流稚鱟,盼彌補自然生產力的不足。(圖/中央社)
因為地方建設發展,金門縣浯江溪口「鱟」的棲息地嚴重破壞,近年金門縣府都會不定期在海灘放流稚鱟,盼彌補自然生產力的不足。(圖/中央社)

其實,一場生態浩劫,多年前就已在金門上演。根據金門縣港務處史料,為了迎接2001年兩岸小三通,縣府在民國80年代著手規劃興建水頭商港碼頭,歷經多年調查、研究,以及有條件的環評,水頭商港於2002年正式啟用。

在過程中,後豐港週遭填海造陸,外圍築起一道又一道堤防,丟入一塊塊消波塊,造成海相劇烈改變。導演洪淳修2014年的紀錄片「刪海經」,記錄了水頭商港填海造陸工程,導致海洋整個被填平,最後使得有「灘地上活化石」美稱的「鱟」與漁民都失去了海洋。

當地保育人士洪德舜慨嘆,以前住家前就是海邊,現在全成了水泥地了,鱟的棲息地遭受幾近絕跡的破壞。這場生態與發展的角力中,環保人士似乎成了輸家。

所幸近年縣政府每年都會不定期在海灘放流稚鱟,彌補自然生產力的不足。稚鱟得以存活下來後,棲於海灘,逐漸游向近海生活,成鱟在繁殖期會洄游到潮間帶產卵在沙中,期盼台灣已極少見的鱟,能在金門保持美麗身影。

除了地方開發與生態的競逐外,在地潮間帶達人洪清漳指出,金門潮間帶急遽面臨的危機是一水之隔的中國漁民的過度捕撈及不當漁法,長期以來,海漂垃圾更是嚴重污染金門海岸。

洪清漳說,人類所製造的塑膠垃圾,百年也不易分解,經由洋流漂送到生物棲息地,就成了海洋生物殺手,同時脅海洋生態與人類健康。另外,對岸盜採海砂更是侵蝕島嶼海岸的幫凶,擾動海底生態、嚴重破壞自然環境。

此外,令人不解的是,即便慈湖濕地貴為國家重要濕地,仍有民眾在週邊任意放置網具,違法捕撈濕地內的蝦蟹、魚苗。金管處副處長黃怡平說明,在濕地內過度捕撈,將使湖中生態資源耗竭,威脅仰賴慈湖濕地作為棲地的生物生存,導致濕地生態系食物鏈失衡;任意放置漁網也會妨礙鳥類及其他動物的棲息空間,造成野生動物受到網具而纏繞受傷。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長期持續協同國家公園警察隊,共同執行非法網具查處工作,但違法捕撈事件依然層出不窮,抓不勝抓。民眾的保育意識仍有待強。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