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迷你潛艇 「載人入艙」成功潛行高雄港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9 月 23 日訊】由國立中山大學「智慧操控水下載具平台技術研發學研中心」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於中信造船廠區水下5米首度完成「載人入艙」潛行以進行維生系統測試,並首度進行「固定深度航行」,為該校自行研發製造的MIT潛艇,再次締造關鍵性的里程碑,並預計下個月在小琉球外海,挑戰「載人入艙實海測試」,希望下潛水深可達20公尺。

中山大學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9月上旬首度完成水下5米「載人入艙」潛行及「固定深度航行」,為自行研發製造的MIT潛艇,再次締造關鍵性的里程碑。(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開發的「科研用水下載人載具」,9月上旬首度完成水下5米「載人入艙」潛行及「固定深度航行」,為自行研發製造的MIT潛艇,再次締造關鍵性的里程碑。(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強調,完成這項創舉,代表著中山大學帶領的研發聯盟以系統設計開發的台灣第一艘「MIT迷你型潛艇」已邁入「載人」潛行進行探勘研究階段,將為台灣水下的「藍色科技」開創無限可能。

「載人入艙」潛行及「固定深度航行」實測在中信造船廠區水域進行。(中山大學提供)
「載人入艙」潛行及「固定深度航行」實測在中信造船廠區水域進行。(中山大學提供)

這艘水下載人載具,體積雖「迷你」,但「五臟俱全」,正中間是顯眼的金屬載人球艙,外型就像是一個巨大機器人,整體總重量3.7公噸,加上配重則共計4.2公噸,艙內可載2人。骨架使用不鏽鋼搭起電力系統及運動操縱垂直與水平推進器等。下潛深度設計目標為500公尺,電池與維生系統可維持8小時,並有事故緊急救援設計,可快速充氣、快速卸載、急速上浮。

中山大學開發的水下載人載具,外型像一個巨大機器人,正中間的金屬載人球艙,可搭載2人。(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開發的水下載人載具,外型像一個巨大機器人,正中間的金屬載人球艙,可搭載2人。(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水下載具學研中心主任王朝欽指出,上一次選擇到台南安平港域作動力航行測試,但那一次還沒有任何人員入艙操作,是由研究人員穿潛水裝備、站在潛艇外的鋼架、透過面板操作,完成水下8米實海動力航行測試。本次首度「艙內載人」下水,則在獲得中信造船集團大力協助、提供廠區設備與後勤支援下,得以實測。他強調,這是截至目前困難度最高的測試,考驗「研發人員在艙內進行科研活動,維生系統能否正常運作」。研發團隊為確保艙內駕駛萬無一失,事先在陸地上讓人員進入密閉球艙,反覆測試維生系統的模擬操作,待一切都駕輕就熟後,才前往中信造船廠區水域進行實測。

「載人入艙」潛行期間,艙內駕駛在水下成功完成維生系統測試。(中山大學提供)
「載人入艙」潛行期間,艙內駕駛在水下成功完成維生系統測試。(中山大學提供)

實測當日,潛艇入水後,外部駕駛員隨即操控潛艇,垂直下潛至5公尺的深度,先行測試重複下潛與上浮到水面多次,然後再載人潛入水中。人員滯底測試達1個小時,過程中自行開發的「維生系統」功能完全正常。艙內人員與載具平安浮出水面後,岸邊期待的研發團隊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個個振臂歡呼,高喊「YES!」。接著進行「定深航行」測試,亦即載人載具在水面下,以固定深度進行巡航,確認動力系統可在不同深度時,均能安全操控。王朝欽主任強調,完成這兩項測試,意謂這艘潛艇己具備載人下潛與水下穩定航行的功能,為中山大學自行研發製造的MIT潛艇,再次締造了關鍵性的里程碑。

研發團隊完成「載人入艙」潛行及「固定深度航行」實測,心情相當振奮。(中山大學提供)
研發團隊完成「載人入艙」潛行及「固定深度航行」實測,心情相當振奮。(中山大學提供)

「研發團隊預計下個月前往小琉球,進行挑戰外海的真槍實彈演練!」王朝欽主任表示,中山大學水下載具研發能量在海下所教授群王兆璋、陳信宏、周佑誠及邱永盛等團隊建立的優異基礎下再下一城,這次在港區內較平靜的水域測試成功後,接下來計畫將移師到屏東小琉球海域,進行「載人入艙實海測試」,接受更貼近實海域的挑戰。他進一步指出,在小琉球海域的測試,挑戰度更高,下潛水深希望可達20公尺,且需面對風浪海流對載具操縱性與安全性的巨大干擾,若下一次的總驗收通過,台灣水下科技將邁入全新發展。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